机器人助力最后一公里配送:真机智能的探索与实践

6次阅读

共计 156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国内外快递和外卖行业迅猛发展,其中“最后一公里”配送作为连接消费者的关键环节,始终是配送平台面临的棘手问题。当前,末端配送主要依赖人工完成,这种方式效率有限且成本较高。为了提升配送效率,多家互联网巨头如美团、京东等纷纷布局机器人末端配送领域,推动了一场“机器替代人工”的行业变革。

这场变革经历了从萌芽到爆发的多个阶段,包括启动期、高峰期以及低谷期和恢复期。作为机器人配送领域的新生力量,真机智能希望通过开发“户内外通用小型移动机器人”来破解这一难题。这家成立于 2016 年的企业,现已推出三款核心产品:真机小黄马 (MINI- 最后一公里配送机器人)、 真机青翼蝠 (MINI- 户内外通用无人巡控机器人)以及 真机青道夫(MINI- 户内外通用商用清洁机器人)。

创始人刘智勇提到,相较于国外同行,中国企业通常具备更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制造实力。以真机小黄马为例,其机器人在海外市场已进入商业化运营阶段,展现出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刘智勇从小就对机器人充满热情,曾在报纸上发表相关文章,并在中学时期开始接触计算机编程。为了追逐梦想,他获得了全额博士奖学金,前往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深造,专注于机器学习与移动机器人研究。

然而,在博士一年级时,刘智勇决定休学并回国创业。他认为,这是投身创业的最佳时机——他已掌握移动机器人的基础理论,而当时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人力成本的增长以及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紧迫性,共同创造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于是,他在 2016 年创立了真机智能,尽管当时团队仅有知识、热情和愿景,缺乏成熟的技术积累、市场经验和资金支持。

得益于清华 x -lab 等创新平台的支持,真机智能获得了宝贵的办公空间,并招募了一批优秀的实习生和初级工程师,投入到户外小型移动机器人样机的研发工作中。经过数月努力,2016 年 12 月,真机智能在清华 x -lab 首次展示了自己的第一台户外小型移动机器人样机。随后,在 2019 年 4 月,公司将首批真机小黄马样机交付给海外即时配送集团用于概念验证。截至 2022 年 7 月,真机小黄马已完成数万次配送任务,同时完成了三次融资。

刘智勇回忆称,他们的首轮融资来自知名的国际孵化器 Plug And Play(璞跃中国)。当媒体曝光其产品后,很快就吸引了投资方的关注。投资方看好该领域的巨大市场潜力,同时也认可团队的技术实力和项目的时间窗口。

如今,真机智能在浙江湖州建立了自有工厂,配备了三条生产线,年产能达到 1000 台。在商业模式方面,真机智能一方面直接向海外即时配送集团出售小型移动机器人,另一方面在国内通过为即时配送平台提供机器人配送服务获取收益。刘智勇指出,海外市场的单台机器人回本周期约为两到三个月,这大大增强了客户的采购意愿;而在国内,由于人力成本相对较低,回本周期则延长至五到八个月。

数据显示,真机智能的海外订单占比高达 70%-80%,并且真机小黄马已在海外市场实现了规模化部署与商业化运行。在国内,该公司与达达即时配送集团合作,在北京开展试点运营。截至目前,真机小黄马累计行驶超过 80 万公里,核心客户连续四年重复购买。

谈及市场推广经验时,刘智勇分享道:“大多数企业级客户都是主动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我们,此外,海外媒体对我们标杆客户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报道,这也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潜在商机。”

展望未来,真机智能计划依托现有国内外标杆客户的示范效应,进一步扩展同类即时配送集团的客户群体。同时,在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将对现有的真机小黄马机器人进行性能优化,使其达到甚至超过传统配送员的服务水平,并着手开发足式无人配送机器人,以实现更加灵活高效的点对点配送服务。

对于未来的挑战,刘智勇坦言,他的绝大部分精力都集中在技术研发上。“如何让户外小型配送机器人运行得更快、服务更优质,同时满足新阶段用户的需求,这是我们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