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尔股份跌停背后:失去议价权的代价

18次阅读

共计 176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1 月 9 日,歌尔股份因宣布被境外客户取消订单,股价遭遇一字跌停,跌停封单高达 300 万手。次日,股价再次一字跌停,封单规模虽降至 280 万手,但市场情绪依旧低迷。官方称此次业务变动对 2022 年营业收入影响不超过 33 亿元,仅占 2021 年总营收的 4.2%,且不会影响双方其他项目合作。然而,此说法未能缓解投资者的恐慌情绪。

市场普遍认定该“境外客户”为苹果,取消订单涉及旗下 AirPods 耳机,使投资者纷纷逃离。9 日当天,歌尔成交额骤降,从 33 亿元直降至 6 亿元,成交资金大量流出,氛围异常悲观。令人意外的是,被看好接手这笔订单的竞争对手立讯精密仅微涨 0.22%,且出现资金净流出 1.7 亿元。次日立讯精密股价大跌逾 5%,显示行业信任链极为脆弱。

员工压力与产线调整

这次风波不仅让投资者担忧,歌尔内部员工同样感到压力巨大。一位自称歌尔员工的网友透露,因苹果暂停订单,U01 生产线已出现大批人员离职。U01 事业群是歌尔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业务单元,主要负责声学和光学相关产品,位于山东潍坊。

此前,歌尔潍坊招聘平台还在积极发布岗位信息,计划招聘 600 名短期工,工期持续至今年 1 月。但事态发展后,官方媒体发布消息称 U01 事业群停止招聘,短期工招录也被暂停。一些工厂的小时工已全部离开,正式员工面临同样的离职压力,一位员工感叹“我们就是弃子”。

订单转移与市场反应

据苹果分析师郭明錤推测,此次停产订单主要涉及 AirPods Pro2,预计第四季度出货量约 2000 万台,而订单将全部转由立讯精密供应。与此同时,立讯正在快速扩产以填补产能缺口。

资本市场对歌尔股份的未来价值展开激烈争论。一方认为歌尔被过度低估,市值已较年初下跌近 60%,严重脱离基本面估值。智能声学整机与智能硬件两大业务仍处于上升期,当前动态市盈率约为 12 倍,存在较大投资空间。

另一方则认为苹果暂停订单直接暴露了歌尔股份在供应链中的弱势,影响远不止这笔 33 亿元订单。投资者纷纷减持,预期股价至少还将连续三个跌停,目标价降至约 13 元。

多方面原因导致信心动摇

反对者提出三大担忧:

  1. 历史教训:欧菲光被剔除苹果供应链后市值暴跌一半,且被迫转型,市场信心受挫。
  2. 良品率与订单不确定性:虽然网络流传歌尔 AirPods Pro2 良率低,员工强调生产认真,但无法保证后续订单不会受影响。TWS 耳机市场虽具增长潜力,风险仍在。
  3. 苹果议价能力强大:尽管歌尔积极转型,从 OEM 向设计研发升级,参与产品设计,但苹果依然牢牢掌握供应链主导权,持续施加压力。

苹果供应链中的“甜蜜与苦涩”

苹果不仅是全球知名品牌,更是一种企业文化象征。进入苹果供应链被视为技术与质量的有力背书,也带来更多国内外订单。歌尔股份的快速发展便借助这一平台,营业规模自 2008 年起猛增。

然而,苹果擅长利用“备胎战略”与强势议价手段操控供应商。例如,苹果在 2020 年淘汰了多家大陆供应商,转而扶持立讯精密等厂商。部分产能转移至越南和印度,以降低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订单更替频繁,供应商时刻面临被替换风险。

此外,苹果在销量下滑时会压价,迫使供应商降价甚至减少订单,供应商通常只能被动接受。歌尔股份也曾努力减轻对苹果的依赖,扩大业务范围包括电视配件、游戏设备、智能硬件等,智能硬件业务占营收比重从 2020 年的 30.57% 提升至 2021 年的 41.94%,并具备更高的利润空间。

转型道路上的挑战与机遇

在今年 9 月的分析师会议上,歌尔股份明确表示,智能手机业务属于上一代产品,未来重点发展以 VR 为代表的新型硬件。公司 2022 年业绩预告中也强调智能硬件的持续增长。无论言辞还是策略,歌尔都在试图降低对苹果旧订单的依赖。

然而,随着苹果供应链影响力的减弱,原本搭载着“进果链即享高速扩张”的神话逐渐褪色。资本市场对果链企业的期望更趋理性,营收与盈利增长的可持续性成为关键。果链企业未来不得不寻找多元化发展路径,应对来自品牌主导方的压力。

这段“貌合神离”的合作关系,意味着双方面临困境的同时,也在准备着可能的分道扬镳。苹果供应商的生存空间更加局限,转型不得不同行业和领域寻找新的成长机会。

总之,歌尔股份被解除部分苹果订单引发股价暴跌,暴露出供应链企业议价权薄弱及订单依赖带来的风险。面对市场波动与行业重构,歌尔乃至整个果链生态正处于深刻调整期,寻找新的平衡和发展路径仍需时间和耐心。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