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频繁涨价却连年亏损的背后真相

16次阅读

共计 176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几个月,共享充电宝频繁登上热搜,尤其因涨价问题成为焦点。过去一段时间里,消费者对小电科技和怪兽充电的投诉数以万计,主要抱怨租赁价格无故上涨、定价混乱、借还不便等问题。从最初每小时 5 毛钱甚至 1 元的价格,迅速飙升至 3、4 元甚至高达 10 元,这种“暴涨”让不少用户感觉被“宰”。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看似火爆的市场背后,代表性的企业怪兽充电却连续多个季度亏损。2022 年第二季度,其净亏损数额达到惊人的 1.845 亿元。究竟为何价格一路攀升,企业却不见盈利?

租赁价格为何猛涨?地点和竞争是关键因素

据不完全统计,共享充电宝租赁价格从 2017 年的 0.5 元每小时攀升到 2020 年的 4 元。我们抽样调查上海不同区域的租赁点发现,充电宝租赁价与所在地点密切相关。景区的租金普遍要高出其他地方 2 - 4 元。同样品牌的小电在上海动物园附近的点位,时租价曾高达 8 元,属业内最高。

价格上涨虽引起用户强烈不满。比如有消费者吐槽,在没明显通知的情况下收费变成 4 元每小时,实际他们的计费口径还变成 2 元半小时,明显在“暗中涨价”。一位脱口秀演员戏言:“刚开始共享充电宝租一小时 5 毛钱,现在涨到 3、4 甚至 6 块,难道里面用的是‘百年老电’?”

调查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用户无法接受共享充电宝的涨价,虽然租赁成本上升,但这依然是一种敏感的消费体验,尤其是在频繁涨价的情况下,用户反感情绪激增。

价格涨了生意却亏钱——高额销售成本是主因

虽然租金水涨船高,可企业却并未实现盈利。怪兽充电在上市初期表现亮眼,2019 年和 2020 年分别实现营收 20 亿元和 28 亿元,且净利润也保持正向。2021 年 4 月以 8.5 美元每股的价格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度被称为“充电宝第一股”。

但好景不长,直到 2022 年 11 月,股价已经缩水超过 90%,跌至 0.68 美元。由于连续四个季度持续亏损,过去一年累积亏损高达 4.29 亿元。

为何亏损如此严重?财报显示,最主要的因素是销售成本过高。特别是营销费用占比逐年攀升,2019 年时还不到 70%,到了 2022 年上半年,已经飙升到 96.3%。巨额的广告和促销费用消耗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激烈竞争推高成本,入场费和佣金压力巨大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核心战场是人流量密集的商圈、景区和交通枢纽。为了赢得入驻资格并抢占市场,企业纷纷支付高额入场费和激励费。据悉,为了进驻北京环球影城,怪兽充电以 700 万元的入场费赢得首家合作资格。

除了高入场费,企业还需向合作商家支付 50%-70% 的租赁收入作为佣金。为了降低入场费成本,不少企业开始向代理商模式倾斜,虽然佣金率更高(75%-90%),但可以免去高额入场费,减轻了直接运营的压力。

不过,代理商模式带来的管理复杂度和运营风险也在增加,也使得企业与终端合作商之间的沟通变得松散。近年来,代理商运营的点位占比逐渐上升,这反映出企业在成本控制与运营管理之间的艰难平衡。

市场逐渐饱和,增长放缓,疫情冲击加剧困境

市场饱和是另一个严峻挑战。一二线城市的共享充电宝市场接近极限,点位数量和用户增长速度明显放慢。数据显示,2020 年用户平均租赁时长减少至 2017 年的一半,租赁次数的增速从 2018 年的 200%+ 惊人下降到 2020 年的个位数增长。

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打击了其依赖线下场景的业务模式。2020 年行业增长率从 100% 骤降至 14.8%,而 2022 年第二季度,怪兽充电的交易额在 4 月和 5 月分别下滑了 34% 和 27%。疫情导致线下客流锐减,严重影响了充电宝使用频率和租赁收入。

营收结构单一,转型步履维艰

除了租赁业务,行业内大多企业尝试开发第二增长曲线,但成效甚微。怪兽充电试图跨界推出白酒品牌“开欢”,销量惨淡;小电计划结合短视频营销,但因上市不利而搁浅;竹芒科技则尝试智能零售货柜、充电桩等多个领域,甚至走上电商带货道路,但整体盈利模式尚未形成稳定突破。

行业普遍面临着市场压力、成本攀升和转型迟缓的三重考验。企业要想摆脱亏损和市场困境,既需要提升运营效率,也必须创新业务模式,寻找多元化营收途径。

总结

共享充电宝行业在起步阶段经历了快速扩张和用户积累,但随着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加剧以及疫情影响,行业面临极大挑战。价格不断攀升背后,是企业在高昂营销和运营成本下的挣扎。短期内,仅靠涨价难以扭转亏损局面,必须提升服务与管理能力,探索多元化业务,才能迎来行业的新拐点。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