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龙深陷寒冬,未来何去何从?

9次阅读

共计 422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被业内誉为“AI 第一股”的商汤科技,再度成为舆论焦点。11 月 8 日,阿里以每股 1.8190 港元的均价抛售 8000 万股商汤股票。三天后的 11 月 11 日,未来资产环球投资也宣布减持 7325 万股。富途证券数据显示,近 60 天内众多大行纷纷抛售商汤股票,其中美林抛售 45425 万股、富途证券抛售 20108 万股、中金抛售 18910 万股、摩根士丹利抛售 13718 万股、中信里昂抛售 11921 万股。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 7 月 6 日,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就已减持 2079 万股。

投资者疯狂抛售的背后,是商汤在二级市场股价的暴跌。2021 年 12 月 30 日,商汤正式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当日,其股票创下当年 7 月中旬以来中国香港 IPO 首日的最大涨幅。上市第三天,股价便实现翻倍,市值超过 2720 亿港元。然而如今,商汤的股价在 2 港元 / 股左右徘徊,市值更是锐减至 690 亿港元左右。也就是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商汤的市值蒸发超过 2000 亿港元。

其实,日子不好过的并非只有商汤,“AI 四小龙”中的其他三家发展态势同样不容乐观。2020 年 11 月,上交所受理了依图科技的 IPO 申请,但 8 个月后,上交所发布公告决定终止对其首次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原因是依图科技主动撤回申请。2019 年 8 月,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6 个月后港股上市进程状态显示“失效”。2021 年,旷视科技转战科创板,然而今年 3 月,却因上市文件中财务资料有效期问题需补充提交资料,发行注册程序被迫中止。云从科技虽于今年 5 月在科创板上市,但其股价已从最高点时的 35.75 元 / 股,跌至今年 9 月的 15.65 元 / 股低点,这一价格与发行价的 15.37 元 / 股相差无几,股价几近回到原点。

曾经有多辉煌,如今有多没落

2011 年,毕业于清华“姚班”的印奇与唐文斌、杨沐在北京共同创立了旷视科技。同年,在美国纽约大学深造的朱珑萌生回国创业的想法,次年便与同学林晨曦创立了依图科技。三年后,商汤科技成立。2015 年,汤晓鸥的中科大校友周曦成立了云从科技。

彼时,投资人以及国内相关企业对 AI 的认知尚浅。2016 年 3 月 Alpha Go 围棋夺冠后,谷歌、亚马逊、Facebook、IBM 及微软于同年 9 月宣布成立 AI 联合组织“Partnership on Al”。微软在同年 10 月宣称其人工智能设备的语言理解能力超越人类。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接连曝光,让外界对 AI 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全球范围内也因此掀起了新一轮人工智能热潮。

此后,我国多地陆续出台诸多行业利好政策,资本也纷纷涌入这一赛道。据《2021 年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统计,过去 9 年人工智能领域 IPO 前的股权投资行为共发生 2048 起,投资金额达 4800 亿元,投资高峰期集中在 2015 年 – 2018 年。以商汤为例,在 2017 年到 2018 年的两年间,它完成了六轮融资,背后投资方包括高通风投、光际资本、赛领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汤都被外界称作“融资机器”。

同期,百度、科大讯飞、华为等大厂也纷纷加速布局 AI,并推动 AI 与交通、物流、零售、金融、政务等多个产业深度融合。可以说,AI 逐渐成为众多大公司的标配。当然,这一举措也加剧了 AI 行业的“内卷”。

然而,没有任何风口能够永远炽热。进入 2019 年后,资本对 AI 的热情明显减退。《2021 年人工智能行业发展蓝皮书》指出,2018 年全国单笔平均融资投资额为 4.1 亿元,2019 年骤降至 1.6 亿元,降幅超过 2 倍。所谓的“AI 四小龙”在进入 2019 年后,融资金额和融资频次均显著降低。以依图科技为例,在 2019 年到 2022 年期间,它仅完成四轮融资,对外披露的最高融资金额也只有数亿元人民币。而旷视科技进入 2019 年后,更是没有新的资本注入。

或许正如创新工场创始人李开复在 2020 年一个公开场合谈及 AI 创业公司时所说,靠三个 AI 专家就能估值 7 亿、凭借 AI 概念忽悠投资人的时代已然过去。也是在 2020 年,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安晖指出,全球近 90% 的人工智能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中国 AI 产业链中 90% 以上的企业同样面临亏损。“四小龙”也未能幸免,商汤 2021 年营收 47 亿元,总亏损高达 171.4 亿元,亏损是营收的 3.6 倍。云从科技在 2019 年到 2021 年的三年间累计实现营收 26.4 亿元,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亏损高达 23.2 亿元。依图科技 2020 年上半年营收虽为 7.17 亿元,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却低至 – 36.42 亿元。旷视科技在 2020 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 13.91 亿元和 – 33.26 亿元。

若说资本还能接受所投企业短期内的亏损,那么当下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让 AI 四小龙未来何时能够盈利仍是未知数,这也引发了市场对 AI 科技公司商业模式的质疑,这便不难理解为何已上市的商汤会出现股价暴跌、部分股东频繁减持的情况。

回款难、需求低

技术是 AI 公司的根基,企业唯有拥有独特的技术,才能构筑自身的竞争壁垒,这也决定了研发投入是 AI 企业的最大成本。结合 AI 四小龙目前对外披露的招股书和业绩报告来看,商汤在 2019 到 2021 年研发费用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 63.3%、71.2% 和 76.9%,同期云从科技则分别为 56.3%、76.6% 和 49.6%,波动较大。旷视科技 2018 到 2020 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70%、74% 和 64.4%。依图科技在 2017 年到 2019 年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分别为 146.4%、95.7% 和 91.6%。值得注意的是,云从科技在招股书中提到:当前人工智能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相关技术及各应用场景的定制化解决方案迭代速度较快。这意味着未来 AI 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依旧居高不下,成本难以降低。

然而,在高研发投入成本的背后,是企业自身相对较弱的造血能力。AI 四小龙以“大安防”业务为切入点,客户主要来自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以云从科技为例,其业务涵盖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领域,核心客户包括中国联通、联想等企业以及数家通信运营商,同时服务于国家海关总署等政府部门,还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机构。但这种业务模式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来自安徽的邵总表示,与 TO G 端合作远比外界想象的复杂。首先,政府项目审核流程繁琐,对相关资质和技术的考察极为严格。例如,他所在的公司曾在 2020 年向当地政府提交一个关于直播基地的项目,直至今日,该项目仍未获得批复。其次,政府部门预算划批多围绕民生项目,对 AI 项目的投入较为谨慎。邵总熟悉的一位政府官员透露,当地财政接下来的投入将主要集中在民生类项目上。最后,国内知名科技公司都在大力发展 G 端业务,像华为、科大讯飞这样的企业本身就具备足够的品牌信誉和竞争力,其他中小型 AI 企业的竞争难度可想而知。

不仅 TO G 端的难度在增加,TO B 端的需求也在减少。来自北京的张总称,现在国内的中小企业都在压缩一切不必要的成本,全力保持手中的现金流稳定,活下去才是首要任务。其实张总的话不无道理,以近两年疫情后爆火的云行业为例,Canalys 副总裁 Alex Smith 曾指出,在宏观经济的影响下,企业客户往往会选择通过削减 IT 预算来降低运营风险。况且 B 端市场本身竞争就十分激烈,比如在智能客服领域,百度有夜莺智能客服平台,网易推出了网易七鱼,华为和科大讯飞也有自己的智能客服系统,用友、金蝶等大厂更是深耕多年,留给其他企业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

需求低、竞争激烈直接导致的问题是,AI 四小龙接下来的销售费用率不断攀升,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亏损程度进一步加剧。

冬天很长,但春天很近

事实上,目前 AI 四小龙也在积极探寻破局之路。例如,云从科技目前已开始涉足元宇宙业务,商汤则宣称自己是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之一。虽然按照中国信通院副总工程师许志远的说法,“我们距离真正的元宇宙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许志远同时也表示,在他们看来,元宇宙顺应了数字世界发展的趋势,包括虚实的日益融合、对互联网体验的不满等等。他强调,元宇宙的概念涵盖了更丰富、更广阔的技术图谱,因而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对于当下的云从和商汤而言,服务元宇宙,为其提供算法、交互,辅助语音识别、图像识别等,都有可能为自身带来一定收益。比如前段时间火爆的 AI 绘画,今年 6 月,百度数字人度晓晓首次作画,其 4 副 AI 画作被制作成数字藏品在百度 App 上线售卖,24 小时售卖额超过 17 万元。8 月底,一副由 AI 绘画工具生成的《太空歌剧院》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一项艺术比赛中荣获第一名,有消息称该作品也将被拍卖。更早之前,由 AI 创作的画作《埃德蒙·贝拉米画像》在 2018 年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 43.25 万美元(约 300 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超过估价 45 倍,这也证明了 AI 创作的艺术作品正逐渐得到认可,并产生更大的价值。

业内将 AI 的这种内容创作能力称为“AIGC”,东方财富证券分析师高博文认为,AIGC 是继 PGC、UGC 后的新内容生产形态,是元宇宙和 Web3.0 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技术正在加速成熟。AIGC 生成正从“降本增效”向“创造价值”转变,尤其在图片和视频领域表现明显。

的确,AIGC 的成熟有助于降低成本,部分解决内容行业创意和生产的难题,推动数字人、虚拟场景、数字内容及图文视听相关产品的变革与丰富。Gartner 预计,到 2025 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将占所有生成数据的 10%。根据 Generative AI 的分析,AIGC 有潜力创造数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作为对比,部分海外新晋独角兽已在用户运营数据和收入方面切实展现出商业化潜力。典型案例如,StabilityAI 面向消费者的产品 DreamStudio 注册用户已超过 150 万,共同创建了超过 1.7 亿张图像。在商业模式上,尽管 StableDiffusion 模型开源,但 DreamStudio 用户需为生成的图像付费,新用户可获得免费积分,免费积分用完后,用户需自行购买积分。Jasper 的总订户数也已超过 7 万,2021 年收入达 4000 万美元,公司创始人预计 2022 年将达到 9000 万美元。

据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发布的《中国 AI 数字商业展望 2021 – 2025》报告预测,到 2025 年,中国 AI 数字商业核心支柱产业链规模将达到 1853 亿元,其中 AI 数字商业内容产业规模将达到 495 亿元。巨大的市场“蛋糕”依旧清晰可见,我们依然坚信,未来 AI 仍将与众多行业深度融合,并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