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509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电视价格不断下探,优惠力度虽不如往昔,但对电视爱好者而言诚意十足。一台 65 英寸的 4K 液晶电视最低只需 1300 元,而 10 年前,同等尺寸的液晶电视至少要 6000 元。价格的巨大落差,是显示面板周期性变化,叠加技术迭代等因素所致,最终致使产能相对过剩、需求相对不足,液晶面板电视陷入价格战怪圈。
在资本市场,自去年下半年起,面板价格便持续下滑。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各大面板企业的业绩可谓惨淡。像京东方、TCL 科技、维信诺、深天马等企业,营收和净利纷纷下降,交出了史上“最差成绩单”。尽管面板行业的周期性尚未显现曙光,各家企业也在积极自救,如 TCL 科技布局了光伏业务,京东方斥巨资进入元宇宙领域等,但在这之中,各企业并未对原赛道丧失信心,反而对新一代显示技术 MiniLED 不断加大投入。
过去 20 多年,日韩面板厂商一直是全球面板显示技术的引领者。在液晶面板 LCD 之后,三星、LG、索尼等又推出了更高端的 OLED 显示技术,试图再次引领全球面板行业。而在从 LCD 到 OLED 的技术变革进程中,以 TCL 科技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面板厂商选择重点押注 MiniLED 技术,直接跨越日韩的 OLED,期望实现弯道超车。
1. MiniLED 为何在今年成为一股浪潮?
在面板显示领域,当下主流的显示技术有 LCD、OLED 和 MiniLED。LCD 即我们熟知的“液晶显示器”,在三类屏幕中发展历史最为悠久,技术也最为成熟,价格自然也是最低的。然而,由于 LCD 主要由背光、液晶、彩色滤光片等部分构成,导致其显示的色彩饱和度不如 OLED 艳丽,对比度不足,不够轻薄,无法折叠、弯曲,且更加耗电。
OLED 被称为“有机发光二极体”,基本结构是在铟锡氧化物 (ITO) 玻璃上制作一层有机材料发光层,并在发光层上再覆盖一层低功函数的金属电极。与 LCD 相比,最大的差异在于自体发光,具备可弯曲、超薄、省电、色彩好等优势,而 LCD 的弱势恰恰是 OLED 的优势所在。
但 OLED 也并非毫无瑕疵,其存在成本高、寿命短、易烧屏,时间越长色差越明显等问题。相比之下,Mini LED 作为一种“次毫米发光二极体”,兼具了 LCD 和 OLED 的优势,不仅在功耗、对比度上能够与 OLED 相抗衡,自身采用无机发光材料,稳定性更好,使用寿命也更长。
总之,MiniLED 背光是液晶显示技术路径的重要创新方向。OLED 相较于 LCD 而言是显示技术的替代创新,MiniLED 则是 LCD 的升级创新,用于对标竞品 OLED。尽管 Mini LED 作为新一代显示技术,大有取代 OLED 成为显示领域“未来之钥”的趋势,但实际上,由于 OLED 技术布局较早,一直以来都是高端显示市场的主流。
以终端产品为例,早在 2007 年,索尼就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 OLED 电视;2017 年,苹果在 iPhone X 首次采用了三星的 OLED 屏幕,将更成熟的 OLED 显示技术推向了更广阔的消费者市场。相较而言,Mini LED 技术的普及要晚很多。在电视市场,直到 2019 年,TCL 才量产了全球首款 MiniLED 电视 TCL X10,这种全新显示技术产品虽在当时受到市场广泛好评,但却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近年来,俄乌地缘冲突、能源紧缺和涨价、通货膨胀以及全球经济衰退预期等因素,极大地影响了家庭消费预算,进而对刚需性本就不足的 TV 市场造成严重排挤。这反而为 MiniLED 显示带来了机会。
以电视市场为例,在消费下行趋势下,液晶电视市场价格不断下跌,OLED 电视核心品牌又过于集中。据集邦咨询报告,2022 年以来,LG 电子和 SONY 占据了 OLED 电视市场 61% 及 21% 的全球占有率。产能集中进而带来严重的“供给不足”制约,直接导致产品价格波动较小,价格居高不下又必然带来 OLED 电视销量下滑。
反观 MiniLED 这边,不仅在车载和 IT 市场高速增长,特别是彩电市场 MiniLED 迎来爆发期。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上游企业开始涉足 MiniLED 领域,如深天马、京东方、TCL 等国内知名面板厂,东山精密、瑞丰光电、聚飞光电、隆利科技等国内 LED 显示上中游厂商等,都对 mini LED 的应用高度重视。规模效应带来了成本优势,产业链成熟度不断提升,供给规模持续增长。
在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的大背景下,MiniLED 价格下降,结合液晶面板价格下降,形成“价格双红利”。另一方面,在消费趋势变化下,长尾效应也促使品牌厂商大量涌现。除了 TCL 这样的先行者,海信、三星、索尼、夏普、小米、飞利浦等品牌也加入了 mini LED 大军。“众人拾柴火焰高”,打破了“供给不足”的制约。
以 IT 市场为例,在苹果的助力下,IT 市场成为 MiniLED 背光最大应用市场。2021 年苹果发布了采用 MiniLED 背光的 iPad Pro 和 MacBook Pro,年度出货量达到了约 700 万台的规模,是 MiniLED 背光产品在 2021 年出货量跃升的最大动力。
时至今日,随着 Mini LED 技术成熟、产品方案多样,越来越多的下游厂商开始加入这一阵营。2022 年上半年就有超过 25 款产品问世,涵盖了从高性能产品到高性价比产品。目前来看,大尺寸的高端产品是 MiniLED 背光在电视领域的主要战场,而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VR/AR 是第二大阵营,车载显示经过长期验证,也开始实现产业化。在这场高端显示的竞争中,MiniLED 正在对 OLED 发起挑战,一上一下或已成为大势所趋。
2. 从“跟跑者”到“领跑者”,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厂商们必须押注
回顾过往,从 CRT 到 LCD,再到 OLED,每一次显示技术的更迭,都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竞争格局重塑。遗憾的是,中国企业在显示领域产业中一直扮演着追赶者和跟随者的角色。
13 年前 6 月的第一天,时任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原常务副会长白为民,带领长虹、海信、康佳、TCL、创维、厦华、熊猫电子、海尔等中国大陆彩电企业高层一行 20 多人飞往台北,请求当地的液晶面板厂供应更多的液晶面板。这一飞就是 7 年。
在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发展史上,那是一段极为特殊的过渡期。传统 CRT(阴极射线管)显示器被液晶 (LCD) 取代的命运已成定局。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国,核心部件液晶面板却无法自给。
直到 2010 年前后,在政策鼓励和市场推动下,京东方、华星光电、中电熊猫、深天马等中国大陆面板厂商先后投建液晶面板生产线。十年磨一剑,以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突破了三星、LG、夏普等日韩面板企业的封锁,逐渐展现出行业突出者的姿态。
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也逐步告别艰难的“跟跑”阶段,获得了与全球面板厂商“并跑”的入场券。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15 年,京东方开工建设合肥第 10.5 代 TFT-LCD 生产线。一年之后,华星光电深圳第 11 代线 TFT-LCD 生产线开工。
这两条全球最高世代线的建立,不仅让京东方、华星光电获得了优势市场份额,更让中国站在了超大尺寸液晶面板市场的全球制高点。从小尺寸到大尺寸的整个 LCD 液晶领域,我国面板厂商实现全面领跑。
与此紧密相关的一组数据是:中国在全球面板领域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攀升。以营收计算,2021 年中国面板占全球市场 41.5%,完胜曾经的霸主韩国 33.2%。具体而言,LCD 液晶面板方面,中国厂商拿下全球 50.7% 的份额。
这是中国企业华丽追赶的故事。但可惜的是,如果一直专注 LCD 面板,中国面板企业领跑的故事很快又将被改写。就在中国企业不断冲击韩国在 LCD 面板领域的市场地位之时,以三星、LG 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备赛”——退出 LCD,押注 OLED。
2011 年,大尺寸 OLED 电视的出现一下子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里,OLED 都被视为能够替代 LCD 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尽管近几年在政府政策鼓励、产业资本持续投入、终端应用领域需求提高等因素影响下,中国大陆厂商陆续建成 AMOLED 生产线并已实现出货,但整体而言,全球 AMOLED 产能目前仍主要集中在韩国的三星、LG 等企业当中,三星在小尺寸 OLED 面板领域称霸,LGD 在大尺寸 OLED 面板领域风生水起。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一波新兴显示技术浪潮中,MiniLED 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起步初期,国外企业尚未形成巨大的技术垄断优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MiniLED 无疑是一个抢占发展先机的绝佳突破口。
面板行业具有典型的重资产属性,内在属性又使得行业本身存在“泛摩尔定律”——即每三年,标准显示器件价格将下降 50%,若保持价格和收益不变,产品性能必须提升一倍以上,有效技术的保有量必须提升两倍以上。
从理论上来说,“泛摩尔定律”的存在使得后来者也能居上,但实际上,后来者居上的代价是持续、大量的重资产投入,并需要提高生产水平(提高良率),还要对可变成本进行控制。换而言之,“泛摩尔定律”也仅限于“追赶阶段”而言。
随着当下资本开支“军备竞赛”的演进,世代线不断升级,资本开支越投越重,行业对后进入者越来越不友好。与此同时,新工艺的技术进步趋缓,造成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竞争格局得到稳固,而通过大量资本开支拥有了高世代产线的龙头相比于竞争对手,也有了天然的护城河。
更为重要的是,从 LCD 产线到 MiniLED 产线可以通过技术改造进行升级,这意味着,一旦 MiniLED 成功起量并成为显示面板主流,手握大量 LCD 产能的中国厂商将真正赶超日韩,成功引领全球面板产业。
3. 逆周期之下,是抓住救命稻草,还是弯道超车?
但这并不意味着 MiniLED 的发展会一帆风顺。从发展历史来看,OLED 比 MiniLED 诞生更早,其先发优势带来的不仅是产品良品率的问题,还有技术的延展性和市占率。虽然 MiniLED 在理论上具备 OLED 所没有的诸多优势,但 OLED 技术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中、日、韩多家厂商都在不断钻研并精进 OLED。
从行业角度来看,目前市场比较看好 Mini LED 背光的四个领域分别为平板电脑、MNT、车载和电视机。不过,随着 OLED 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在各个领域均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竞争。
以平板电脑领域为例,苹果是使用 MiniLED 技术最多的企业,但作为平板市场上的风向标 iPAD,苹果也只是在其 12.9 寸 iPAD Pro 产品上使用了 Mini LED 背光,其它 iPAD 上并未使用该技术。从成本角度考量,Mini-LED 屏的成本为传统液晶屏的 3 倍左右,而其价格也高于 OLED 屏,苹果之所以未采用 OLED,OLED 面板的笔电产品,主要是 OLED 面板性能还未达到苹果公司的要求。
据业内人士透露,“苹果公司已经与三星、LGD 合作,联合开发笔电用 OLED 面板,过两年或会推出相关的产品。”这也进一步印证了 Mini LED 在中小尺寸将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
再比如在车载市场,由于车辆体系比较封闭,具有认证周期长、车上要求高亮度和高可靠性三个痛点,车厂如果严格按照要求来做测试认证,可能周期长达 2 年到 3 年。而国内一般一款车型从上市到退市,换代的周期非常快,所以对 Mini LED 而言也比较尴尬,在车载领域可能很难成为刚需。
从这个角度来看,MiniLED 背光的落地,最大优势还是在电视机上。但客观而言,全球消费下行不仅是摆在日韩 OLED 厂商面前的困境,也是横亘在押注 MiniLED 中国厂商面前的难题。
消费需求不足之外,在 55 寸、65 寸的电视的同一起跑线上,OLED 面板价格相比较于 Mini LED 背光更低,留给 Mini LED 背光电视的空间在于 75 寸以上和 8K 的产品。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电视发展的参与者和标准制定者,索尼、三星、LG、松下等日韩品牌一直都牢牢占据着全球市场的头部地位,其在电视机的相关技术方面一直是引领者的角色。
对于终端的消费者而言,面对搭载新一代显示技术的电视产品,并非人人都是“参数党”,采用哪种显示面板是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就以索尼为例,其在电视芯片领域,长期坚持研发自己的图像处理芯片,从最早的优化图像边缘的“迅锐图像”芯片,到后期的拥有数据库能做数据对比的“X1”芯片,到 2021 年增加了“认知智能”的“XR”芯片,凭借着在芯片领域核心实力的不断积累,最终成就了行业画质标杆的存在。
对于国产品牌而言,这仍旧是一条道阻且长的路。令人欣慰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厂商的加入,MiniLED 技术及良率也在持续不断提升,带动 MiniLED 产品价格快速下滑,为进入更多的领域打下了基础。
可以预见的是,伴随着 MiniLED 进一步下沉,消费者将以更加“可接受”的成本得到更好的 MiniLED 产品。这是中国面板产业更新迭代的机会,也是在逆周期背景之下,中国企业第一时间走出泥潭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