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19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 2025 年的 CES 舞台上,超过 1300 家中国科技企业展示了它们的最新成果,使中国成为该展会的最大外国参展国。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成为 CES 的核心主题之一,而中国硬件企业在这一领域的表现尤为亮眼。从飞行汽车到智能机器人,再到人形机器人,中国企业在多个细分赛道上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这些创新背后的重要推动者之一,XbotPark 机器人基地的创始人李泽湘教授在接受采访时分享了他的见解。李教授不仅是深圳科创学院的院长,还是大疆无人机创始人汪滔的导师,他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国硬件创业生态系统的崛起。
李教授指出,新一代硬件创业者从一开始就将 AI 视为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并且他们倾向于从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创新,而非简单模仿国外模式。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促使他们开发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例如,小鹏汇天推出的飞行汽车项目“陆地航母”,以及银河通用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Galbot G1,均体现了这一趋势。
AI 与硬件融合的最佳时机
当被问及大模型技术是否为硬件创业者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时,李教授肯定地回答:“当前正是 AI+ 硬件 + 应用场景创业的最佳时期。”他还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其完整的产业链条、丰富的工程人才储备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成为了孕育此类创新的理想之地。
此外,李教授提到,尽管中美两国在某些特定领域存在竞争关系,但在消费级机器人方面,中国年轻一代的表现尤为突出;而在工业级应用层面,则正在迅速追赶全球领先水平。
破解供应链瓶颈
针对当前硬件供应链中存在的创新障碍问题,李教授认为,虽然市场需求、原材料供应等方面已经不成问题,但如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创新机制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他呼吁创业者们不仅要具备工匠精神和技术专长,还需掌握一定的商业运作知识,确保所创造的价值能够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对于那些希望投身于硬件行业的潜在创业者而言,李教授建议他们尽早树立全球化视野,无论是在产品研发阶段还是市场推广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他也提醒大家注意,虽然目前大多数 AI 相关产品的首发市场集中在北美地区,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不会有改变。随着 AI 技术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之中,硬件将成为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桥梁,而中国无疑将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
教育与实践并重
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历程,李教授特别提到了教师这一身份对他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指导学生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操作再到商业化落地的全过程,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能有效促进科技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事实上,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得以加入到创新创业的大军之中。
总而言之,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社会需求,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创新体系,并鼓励每一位参与者敢于尝试、勇于突破,才能真正实现从追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正如李泽湘教授所说:“创新思维和体系的完善,才是避免山寨化竞争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