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40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最近一场手机新品发布会上,某厂商高管提到,他们每周都会召开一次关于 AI 功能的专项会议。这一表态反映出手机厂商对 AI 技术的高度重视。技术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每次看似到达极限时,总有新的力量打破常规,开辟全新领域。
年底的新品发布季,OPPO、小米等品牌的高端机型纷纷强调超窄边框设计的突破。然而,这项技术的研发成本极高,涉及复杂的制造工艺和高性能芯片的应用。但从用户的角度看,这些改进带来的直观感受却十分有限。
端侧 AI 成为行业新契机
当智能手机硬件性能逐渐接近物理极限时,屏幕、镜头和处理器的提升空间愈发狭小。就在行业普遍担忧市场前景黯淡之际,端侧 AI 技术的崛起为智能手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虽然 AI 概念早在 2017 年就被引入手机行业,但 2024 年才真正被视为 AI 手机的“元年”。这一年,AI 手机不仅顺应了行业回暖的趋势,还搭上了 AI 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浪潮。
如今,AI 手机已不再是少数旗舰机型的附加亮点,而是成为所有新机的标准配置。这一转变不仅推动了行业的整体升级,还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商业机会。
AI 手机的市场考验
据统计,2024 年 AI 手机的渗透率预计将达 17%,并在接下来的一年加速至 32%。尽管增速令人瞩目,但其中不乏争议。几乎所有新发布的手机都声称具备 AI 功能,这使得“AI 手机”成为一个模糊的概念。
在用户层面,AI 手机的实际价值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苹果用户和八成以上的三星用户认为 AI 功能缺乏实用价值。主要原因在于,诸如总结 PPT、生成图片等高级功能对普通用户而言过于专业,难以产生高频需求。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手机厂商开始在发布会和线下展示中大力推广 AI 应用场景。例如,荣耀推出的“一句话点咖啡”功能,通过 AI 读屏技术实现了屏幕信息的自动化处理,吸引了大量关注。类似的功能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手机交互模式,使 AI 深度融入系统层级。
端侧 AI 的技术挑战
要实现高质量的端侧 AI 体验,硬件和软件都需要同步升级。一位业内人士指出,AI 模型对大内存和高速率的支持远超传统硬件要求。因此,手机厂商不得不重新设计硬件架构,以适配 AI 功能。
此外,端侧 AI 的部署还面临着内存占用和计算资源分配的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OPPO 推出了名为“AI LoRA”的动态内存管理方案,有效降低了峰值内存消耗。随着架构的不断完善,手机厂商有望在未来推出更加丰富的 AI 应用场景。
生态合作的重要性
手机厂商与应用开发者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双方的合作模式从单纯的硬件销售转向互利共赢。例如,通过端侧 AI 技术,开发者可以提高应用的使用频率,而手机厂商则能增强用户体验。
以拍照为例,端侧 AI 能够根据用户习惯优化拍摄效果,而无需额外的数据积累。类似的协同效应正在多个领域显现,为整个行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点。
用户习惯的变迁
尽管 AI 功能带来了许多创新,但用户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仍需时间培养。正如早期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时经历的过程一样,用户需要逐步适应全新的交互方式。AI 手机的普及还需要解决如何平衡智能化与用户控制感之间的矛盾。
此外,AI 技术的商业化潜力也受到一定限制。一些大模型厂商试图将 PC 端的生产力工具移植到移动端,但移动场景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些方案未必适用。因此,手机厂商需要找到更适合移动端的 AI 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端侧 AI 技术正在深刻影响智能手机行业的发展轨迹。未来,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谁就能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