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模型独角兽阶跃星辰完成数亿美元B轮融资

1次阅读

共计 454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新消息传来,AI 大模型独角兽阶跃星辰已于近日成功完成 B 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数亿美元。此轮融资的投资方阵容强大,涵盖上海国有资本、腾讯投资、五源资本、启明创投等。

本轮融资所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持续投入基础模型研发工作,着重强化多模态和复杂推理能力。同时,通过产品和生态的拓展,加大对 C 端应用场景的覆盖,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

据悉,阶跃星辰成立于 2023 年 4 月,总部位于上海徐汇,由微软前全球副总裁姜大昕博士创办。相信不少人对这家公司较为陌生,毕竟市面上关于它的报道并不多见。然而,这家大模型公司实则已成功跻身“五小虎”行列。

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存在着“四龙五虎”的格局。其中,“四龙”指的是商汤、旷视、云从、依图,它们凭借在图像识别领域的卓越表现声名远扬,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而“五小虎”则是智谱 AI、月之暗面、百川智能、MiniMax、零一万物这五家新晋的大模型独角兽企业。

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这使得投资基金大多集中关注头部企业;另一方面,当下人工智能领域尚未出现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杀手级应用,各方势力差距并不悬殊,没有一家能占据绝对领先地位。这便导致在国内形成了“四龙五虎”的局面,与国外 OpenAI 独领风骚的格局有所不同。

不过,科技行业的发展速度极快,格局并非一成不变。今年中旬,“四龙五虎”的格局被打破,阶跃星辰以新“小虎”的身份迅速投身大模型战场。

据报道,早在 6 月,阶跃星辰就被曝出正在进行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 20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140 亿),成功迈入独角兽行列。直至近日,关于阶跃星辰的融资消息才正式曝光,这家最为“默默无闻”的大模型独角兽终于走到了聚光灯下。

最低调的大模型独角兽

相较于大模型“五小虎”中的其他企业,阶跃星辰显得极为低调。目前,市场上难以搜寻到关于这家公司的任何公开估值信息,在天眼查、企查查等相关平台上,也无法查到公司的任何一轮融资记录,仅有一些零星的融资报道。

将这些报道拼凑起来可知,在公司成立初期,启明、五源等一线风投参与了前几轮融资,字节曾考虑投资但最终并未出手。在 6 月份被曝出的 20 亿美元估值融资中,有传闻称阿里巴巴也在投资者之列,但不确定其是否实际参与投资。从这些只言片语中不难看出,阶跃星辰在资本市场颇受关注。

近日的这次新融资,是目前关于阶跃星辰信息最为全面的一次融资报道。本轮融资的核心投资方包括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及其旗下基金,战略与财务投资人有腾讯投资、五源资本、启明创投等。

阶跃星辰如此低调的行事作风,或许与公司的“掌舵人”姜大昕有关。在一次难得的媒体对话中,姜大昕透露自己是一个“极度内向的人”,鲜少出现在公众视野。

阶跃星辰的背景与微软联系紧密。公开信息显示,2007 年,姜大昕加入微软亚洲研究院,担任首席研究员,开启了在微软长达 16 年的职业生涯。作为数据挖掘和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专家,他在该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了近 200 篇论文。在微软任职期间,他曾担任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和首席科学家,领导了微软搜索引擎 Bing、智能语音助手 Cortana、微软云 Azure 以及办公软件套件 Microsoft 365 的研发工作。

ChatGPT 的出现给姜大昕带来了深刻触动,促使他离开工作多年的微软,踏上创业之路。

2023 年 4 月,阶跃星辰正式成立。凭借姜大昕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对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公司迅速汇聚了一批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核心团队成员包括系统负责人朱亦博和数据负责人焦斌星。朱亦博曾在微软、字节跳动、谷歌等公司任职,具备丰富的大规模系统建设和管理经验。焦斌星曾是微软必应引擎核心搜索团队的负责人,专注于运用数据挖掘和 NLP 技术提升搜索索引和质量。

与其他高调的大模型公司相比,阶跃星辰在过去一年保持低调,但实际上,其参与大模型发展的时间并不晚。

据报道,阶跃星辰在 2023 年年初就获得了多家顶级风险投资公司的支持,这表明在资本竞争的关键阶段,阶跃星辰在资金、人才、数据等方面的准备并不逊色于任何一家基础模型公司。

在大模型领域最为活跃的 2023 年,阶跃星辰选择专注于产品研发。

2023 年 7 月,团队开启模型训练。两个月后,性能超越 GPT-3.5 的千亿参数大模型 Step- 1 成功推出;11 月,千亿参数的多模态模型 Step-1V 也宣告完成。到了 2024 年 3 月 23 日的全球开发者先锋大会上,阶跃星辰又展示了语言大模型 Step- 2 的预览版——这是国内初创公司首次展示的万亿参数模型。

面对媒体关于同行快速发展是否会感到焦虑的询问,姜大昕简洁回应:关起门来全力奔跑,才能更加自由。

直到今年六月份,阶跃星辰传出正在进行一轮估值 20 亿美元的新融资,这家低调的公司才真正进入公众视野。

此前,业内将国产大模型头部创业公司的独角兽称为“大模型五虎”,包括智谱、月之暗面、零一万物、百川智能、MiniMax,共五家。

随着阶跃星辰的崛起,有评论认为:这个称呼可能需要更新。在未来的国产基础大模型创业领域,值得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五虎,而是六虎。

而最新融资的曝光,也意味着这家新“小虎”正以更大的势能走向台前。

国资和互联网巨头,大模型的金主

或许,阶跃星辰的这笔融资将成为 2024 年最后一个大模型独角兽融资事件。在这次融资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国资和互联网巨头。

上海国资以及旗下基金和腾讯是阶跃星辰此轮融资的核心投资方。就在前不久,六小虎中的智谱 AI 也宣布完成了一笔 30 亿的大额融资,投资方中出现了北京国资的身影,腾讯也在其中。

据相关数据统计,1- 8 月,国内大模型中标项目公告已超过 400 个。大模型厂商的中标项目中有超过六成都来自央国企。

近日,中关村科学城以 200 亿人民币的估值领投了智谱 AI 的最新一轮融资。中关村科学城是海淀区政府成立的一个市场化投资机构。在此之前,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也在今年初对智谱进行了投资。自 2023 年底成立以来,该基金至少已对智谱、面壁智能、瑞莱智慧、生数科技、深势科技、百川智能等六家大型模型公司进行了投资。

将时间轴拉回到一个月前,大模型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无问芯穹”一次性引入了 15 家新股东,包括来自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国有资本,阵容强大。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新兴企业,在之前的 A 轮融资中获得近 5 亿人民币,创下了国内 AI 基础设施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记录。无问芯穹作为在上海徐汇区崛起的 AI 领域黑马,曾在 2023 年连续两次获得徐汇资本的投资,徐汇资本是上海徐汇区国资委全资控股的国有投资公司。

几乎在同一时期,人工智能大模型企业“卓世科技”完成了近亿元人民币的 B + 轮融资,青岛国资平台青岛海发参与了跟投。青岛是早期就开始布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城市之一。今年 5 月,“问海-海洋环境预报”大模型发布,在计算效率上大幅减少了计算时间和能源消耗。青岛政府对卓世科技的投资,体现了其对大模型产业的重视。根据青岛高科园管委的数据,青岛目前重点研发的大模型产品超过 20 个,人工智能产业园聚集了 200 多家与 AI 相关的企业,预计年内产业规模将达到 350 亿元人民币,算力规模将达到 1900P。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园区成功吸引了翊蓝科技、英泰斯特等 23 个人工智能产业链项目落户。

而在互联网巨头方面:

2023 年 5 月,深言科技完成了 10 亿级别的 Pre- A 轮融资,投资方中有腾讯;6 月 1 日,六虎之一的 MiniMax 完成了超 2.5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中,有腾讯关联的实体参与,参投资金或为 4000 万美元;6 月 5 日,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的 AI 初创公司光年之外完成了 2.3 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源码资本作为领投方,腾讯紧随其后;10 月,百川智能的 3 亿美元 A1 轮融资,投资方中除了阿里巴巴还能看到腾讯的名字;此外,零一万物品、月之暗面、智谱 AI、MiniMax、百川智能五家初创 AI 独角兽皆受到过阿里巴巴的投资。

从过往大模型企业的融资情况不难发现,地方国资以及互联网科技巨头正逐渐成为大模型企业的重要投资方。

但这种情况会持续到 2025 年吗?答案是否定的。

国资方面,投资的核心原则是“投早、投小”。也就是说,国资或许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初创且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大模型企业,而非估值不断攀升的企业。大模型六虎目前仍可算作初创企业,如果长期无法实现商业化落地,国资是否还会继续投资仍是未知数。

互联网科技巨头方面亦是如此,它们本身都有自己的大模型业务。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收缩对外投资,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自身业务上或许更为重要。

百模大战,已进“决赛圈”,下一步是商业化

犹记得,在 2023 年初时,国产大模型数量迎来井喷式增长,完成备案并上线服务的大模型数量已达 100 多个,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然而,数量如此众多的大模型,又怎能全部得到有效应用呢?如今看来,经过百模大战的激烈竞争,基础大模型已所剩无几,只有少数大模型成功挺进了决赛圈。

综合来看,目前处于决赛圈的主要有两股势力。

第一股是互联网科技巨头,如百度文心一言、阿里通义、腾讯混元、字节豆包等;另一股则是前文提到的“四龙六虎”。

开放式创新之父 Henry Chesbrough 在其著作《通过技术创新盈利势在必行》中提到一个有趣的“漏斗”理论。该理论指出,开放式创新往往在初期会有众多竞争对手,但最终只有一小部分能够穿过漏斗,进入商业化与产业化的下一个阶段,其余的则会逐渐被市场淘汰。这恰似一个从宽端到窄端的穿越过程。

从这一角度来看,2024 年的大模型发展历程仿佛就是在穿越这个漏斗,成功穿越的便是上述两股势力。

但穿越了窄端漏斗并不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接下来往往是追求商业化盈利的阶段。而这也是目前高悬在所有大模型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 OpenAI 今年高达 50 亿的巨额亏损,到月之暗面沸沸扬扬的前投资人仲裁风波,大模型厂商的发展之路并非铺满大额融资的坦途,而是充满了坎坷与荆棘。

一个共识是,在大模型领域,厂商们普遍面临着盈利难题,即便像 OpenAI 这样的行业巨头也难以实现收支平衡。然而,在这个领域中,真正实现丰厚利润的是提供硬件支持的“卖铲人”英伟达,它在这一领域赚得盆满钵满。在 2024 财年,英伟达的净利润达到了惊人的 297.6 亿美元。在最近的一个财季(截至 2024 年 7 月 28 日),公司的净利润飙升至 16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168%。简而言之,目前在 AI 领域唯一能获得巨额利润的业务是销售计算能力。

只因各界发展 AI 大模型都离不开英伟达的高性能芯片。虽然国内以寒武纪、昆仑芯片为代表的国产芯片正在崛起,但在性能和能耗方面与英伟达仍存在客观差距,中国大模型厂商在硬件端面临的压力或许更为严峻。

此外,国内大型模型之间的竞争已趋于白热化。一些厂商甚至将价格压低到了“白菜价”,特别是在 2024 年,模型价格战愈演愈烈,大型企业不惜血本争夺市场份额。对于新兴的大型模型公司来说,实现盈利变得异常艰难。持续的资金消耗却难以看到收益,最终可能会陷入如沙滩上的鱼般的困境。

尽管 AI 大型模型备受关注,但在资本的推动下,融资轮次不断攀升,这种投资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 AI 大型模型领域独角兽企业的泡沫。

对于六小虎们来说,挺进决赛圈并非终点,实现商业化落地才是关键。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