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0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Napkin AI,一款在生图领域颇为“另类”的产品,上线短短 4 个月便成功拿下 420 万流量,着实令人瞩目。
Napkin AI 本质上也是基于文字 / 数字生成图片的产品,不过它与 Midjourney 等有所差异,主要生成用于社媒内容、博客文章、演讲等场景配图的“信息图”,像时间线、流程图、逻辑关系图、韦恩图等。
信息图制作以往有两个主要途径。其一,办公产品如“办公三件套”会嵌入信息图制作功能,然而大厂“办公三件套”中的“信息图”样式虽丰富,但风格单一,用户作图时需自行理清逻辑、填入内容并进行编辑和格式调整,操作颇为费力。其二,有不少开发者推出专门制作信息图的产品,如 Excalidraw 和 Lucid 等,这类产品以空白画板为逻辑,用户利用其提供的工具和素材自由创作,好处是不受模板束缚,坏处是准备好内容后还得构思呈现方式,门槛较高,且因“做信息图”属锦上添花之举,所以这些产品流量一般,例如 Excalidraw 月访问量约 250w 左右。此外,还有卖模板的产品,如 venngage。
AIGC 时代来临后,ChatGPT 等综合性 AI 产品以及 Canva 等大的平面设计产品都开始涉足“信息图”场景,且此前活跃在赛道中的产品也纷纷增添“文生信息图”功能,市场供给可谓十分丰富。
Napkin 在产品设计和运行逻辑上与之前的产品大不相同。进入网页,首先呈现的是编辑文字的区域,而非其他绘图产品的“空白画布 + 各种绘图工具”模式或模板。用户打开新页面时有两个选择,若选“Draft with AI”,只需输入一句话作为标题,AI 就会自动填充内容。若已有现成内容,可选择“Blank Napkin”选项,系统会给出空白文档。文字准备好后,点选文字任意部分,Napkin 就能生成配图。具体操作时,AI 先给出模板,用户选择基础模板后,还可进一步挑选不同配色和字体使图像更美观。AI 生成图像后,用户能用编辑工具进行修改完善。
Napkin 作图有几点差异。一是降低了门槛,用户最初只需带一个想法或一段文字到平台;二是基于文字生成图片的功能构建了类似 blog 或公号创作者适用的工作流程;三是与 ChatGPT 等直接生成锁死图片相比,生成的内容可编辑和调整,更易接近可用状态。也正因这些差异,Napkin 在供给丰富的市场环境中突出重围。而且,Napkin 给人的感觉很像 Gamma,基于大模型能力重新调整原有行为流程,AI 主要作用于文字内容,同时在用户体验设计上也很出色,如允许对生成的信息图所有模块进行调整编辑,保存形式极为丝滑,用户既可选单独下载某张图,支持 PNG、PDF 和矢量图 SVG 格式,也能下载整个文档的 PDF。
不过,Napkin 也有明显不足。受制于模版库数量限制,目前只能生成流程图、时间线、阶梯、漏斗等较为基础的信息图,复杂、个性化的信息图无法自动绘制,需用户自行编辑,且其编辑功能相比 Excalidraw 等能直接画图的产品有所欠缺。另外,Napkin 对数字的识别较差,输入包含产品 MAU 和收入两个维度数据的表格时,无法识别这两组独立数据,呈现到图中会出错,只能处理简单的信息图需求。
尽管如此,在即刻中能发现 Napkin 生图之外的使用场景,有用户用它做笔记,可将思路与想法可视化,帮助记录和整理,还能基于图像修改或扩充文字内容,完成“内容迭代”。
Napkin AI 的创始人是 Pramod Sharma,他曾在 Google 供职 8 年,后任职于印度最大的教育公司 BYJU,2013 年创立儿童游戏品牌 Osmo,2020 年以 1.2 亿美元卖给前东家,收购后继续工作 1 年,然后与联合创始人创立了 Napkin AI。做 Napkin 的想法源于他上一段创业经历,因处理繁杂信息养成先看图片或图表再决定是否详细阅读的习惯,自己作图时费时费力,便决定做一个能把想法做成图的工具,产品名参考了美国作家 Dan Rome 的书名《餐巾纸的背面: 一张纸 + 一支笔,画图搞定商业问题》。
Napkin 的定位不单纯是“生成信息图”,而是将用户的思路和想法可视化。它选择“文字生成 + 文字编辑 + 配图”的模式,用户把初步想法写成模糊文字,AI 先分析文本,在资源库中找多个相关模版推荐给用户,用户选好模版类型与风格后,AI 将提炼后的文字内容套入模版。创始人表示,“理解文字 + 套模板”能减少用户抽卡次数,成本比直接生图更具优势,且支持完成想法可视化后的修改完善,全程可像笔记产品一样保存,服务于“构思”“修改”“存储”等多个步骤。
从 SimilarWeb 给出的流量来源数据看,用户对 Napkin 还算接受。其直接访问流量占 56.2%,是三款产品中最高的,自然搜索占 34.3%,且品牌关键词占比达 94%,Top5 的热门关键词均为品牌关键词,相比同类的 Excalidraw 和 Lucid,其直接访问流量和自然搜索流量中品牌关键词的占比都更高。从用户互动数据看,Napkin 在用户平均访问时长、每次访问页数、跳出率等方面也优于 Excalidraw 和 Lucid 两款产品。
Napkin 较为“漂亮”的数据背后,一方面是 YouTube 和 TikTok 上有大量介绍 Napkin 的内容,建立了口碑与较强的用户心智,创始人会每天浏览相关视频下方评论区观察用户反馈以寻找产品更新迭代方向;另一方面,这些视频内容的高观看量与 Napkin 本身的流量增长,也体现出目前的产品设计满足了一部分用户的需求。但具体看这些内容,KOL 们的分享仍主要聚焦于“一键作图”这个主要卖点。
虽然 Napkin 定位够差异化,数据上用户也算买账,但产品仍不太成熟。文字生成功能体验一般,编辑功能、模版库不够丰富,没有处理数字能力等缺点,限制了产品使用场景。不过以创始人的产品理念和对用户反馈的重视而言,Napkin 很有希望长成一个更完善的产品。目前 Napkin 所有功能都可免费使用,未来将通过订阅进行商业化,当用户需付费使用时,它能否靠差异化定位与功能留住用户,还存在很大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