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确权能否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引擎?

3次阅读

共计 13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元旦节后首个交易日,A 股市场喜迎开门红,超四千只股票集体上涨,为新一年的投资氛围注入活力。其中,数据确权概念股表现尤为抢眼,人民网、安妮股份、浙数文化和中广天择等公司股价持续攀升,市场热议数字经济新时代的到来。

回顾 2021 年的元宇宙热潮,它作为数字经济的表现形式之一,曾掀起一轮财富神话。然而,由于相关硬件技术尚不成熟且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元宇宙概念逐渐冷却,相关企业未能兑现预期业绩。如今,被视为数字经济开端的数据确权,似乎正重现元宇宙早期的热度。

数据确权的核心价值

数据确权是指明确数据所有权归属的过程,包括确定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随着数字化进程加速,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优质的用户行为数据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例如,短视频平台利用数据分析优化推荐算法,电商平台则通过挖掘消费习惯来预测市场需求并提升销售额。

然而,要让数据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首先必须解决所有权归属问题。数据确权的重要性堪比 19 世纪美国西部开发时期引入的铁丝网围栏。没有清晰的产权界定,资源分配效率将大打折扣。类似地,只有明确了数据的所有权,才能推动数据的合理定价、合法流通以及价值创造。

近期,《求是》杂志刊文强调构建中国特色的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旨在让更多民众分享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这一表态无疑提振了资本市场的信心,促使大量资金涌入数据确权领域。

炒作还是实质?

尽管数据确权前景广阔,但其实际落地效果仍有待观察。当前市场普遍认为,数据确权公司可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盈利:一是充当数据交易平台,从中获取稳定收入;二是凭借广阔的市场需求分得一杯羹。

对于第一种模式而言,数据交易所的核心功能在于确认数据所有权,而非创造附加值。目前国内的数据交易所大多扮演撮合交易的角色,缺乏独立的数据加工能力。例如,人民网旗下的人民数据资产服务平台自 2019 年推出以来,并未显著改善母公司的财务状况。2019 年至 2021 年间,人民网的营业收入保持在 21 亿元左右,而数据资产服务相关业务收入却逐年下降。

至于第二种模式,则需依赖庞大的市场容量。据统计,2020 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 545 亿元,预计到 2025 年将增至 1749 亿元。然而,数据确权及相关业务在整个数据要素市场中的占比微乎其微,且竞争激烈,未来谁能占据多少份额仍是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宣布布局数据确权业务,本就有限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被瓜分。一些乐观预测声称某头部企业有望占据半壁江山,但此类假设往往基于理想化的前提条件,一旦现实情况发生变化,极有可能引发估值泡沫破裂。

潜在的风险与挑战

尽管数据确权受到广泛关注,但其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数据交易所的定位模糊,难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数据确权的实际经济效益可能低于预期,尤其是在现有法律法规框架下,如何平衡数据隐私保护与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仍是一个难题。

此外,还有一些观点认为,数据确权带来的好处最终会惠及数字资产持有者,而非数据确权公司本身。然而,这种逻辑的前提是数据具有较高的流动性与交易价值,而这并非总是成立。例如,视觉中国等主营版权业务的企业,其数字资产的市场认可度早已体现在股价中,数据确权对其影响有限。

综上所述,数据确权虽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发展潜力,但在短期内能否兑现市场预期仍需谨慎对待。随着投机情绪逐渐消退,数据确权概念或将逐步回归理性。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