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Intelligence上线引热议,网友吐槽不绝于耳

5次阅读

共计 368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0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终于,作为 iPhone 16 系列的一大核心亮点,Apple Intelligence(苹果智能)正式上线。然而在中文市场,这项 AI 功能要到 2025 年 4 月才能面世。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也许未必是坏事。毕竟,我们可以先看看首批用户的反馈,再决定是否需要为此功能购买 iPhone 16 系列或是 iPhone 15 Pro/15 Pro Max。

随着 Apple Intelligence 的推出,第一波用户的反馈已如潮水般涌来。如果你对该功能有所兴趣,考虑购买 iPhone 16 系列,不妨先了解一下海外用户们是如何评价这项新技术的。显然,这些评论更值得参考,而非某些“苹果友好型”媒体的评测。

在社交媒体平台 X 上,很多推文似乎只是单纯地重复 Apple Intelligence 上线的信息。然而,小雷经过一番筛选后发现,几乎所有体验过这个功能的用户都没有给出好评。

有网友直言,几乎找不到任何能让 Apple Intelligence 在本地或者云端提供计算能力的元素,自己的所有需求都转向了 GPT 聊天。另一位用户则认为,Siri 不过是改了个名字,依旧是个中介,用户提出问题时,它只是把问题抛给了 ChatGPT。Siri 的不足与 ChatGPT 的不稳定相互叠加,使得其表现更加不过关,根本不如直接询问 ChatGPT。

某位数码博也很不满,他发文声讨苹果,认为苹果一直以来都以高端品牌形象自居,给人以重新定义某个品类的错觉。这种自我的优越感使得其他公司能通过第三方工具补充技术不足,但大家对苹果的期待却更高。苹果的 AI 来得晚、用得差是一方面;如果 Apple Intelligence 真的是个 ChatGPT 的套壳应用,只是换了个好看的用户界面,那就成了另一回事。这对于一个以“与众不同”为品牌主张的苹果而言,简直是讽刺。

之前彭博社记者马克·古尔曼提到,苹果内部有员工透露,苹果 AI 技术至少落后竞争对手两年。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在最近接受采访时回应了这个话题,他表示苹果并非首家研发 AI 技术的公司,而是致力于以最适合客户的方式来开发,重点在于用户体验,而不是与行业领导者竞争。虽然库克的话听起来有道理,但放在苹果身上,难免让人有些失望。苹果不是第一家出智能手机的公司,也不是第一家推出 TWS 耳机的,只是 iPhone 引领了智能手机时代,AirPods 推动了蓝牙耳机的潮流。库克承认苹果在 AI 方面确实滞后,也可能对苹果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苹果是 OpenAI 的投资者,与它的合作相当深入,因此不少网友直接将 Apple Intelligence 视为 ChatGPT 的套壳。苹果还实际搭载了 30 亿参数的本地模型 Apple On-Device 和云端模型 Apple Server。

苹果官方数据显示,Apple Server 在整体表现上不如 GPT-4 Turbo,但在总结、数学推理、编码、安全性等方面要表现更好。除了 Siri 依然不够好用外,很多用户也在抱怨,iPhone 15/15 Plus 以及更老的机型无法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而定位更低的 iPhone SE 4 可能会支持这些新功能。

有网友甚至提到特斯拉在承诺 HW3.0 平台如不能实现真正自动驾驶将免费更换硬件来拉踩苹果。对于这种情绪,小雷表示理解。苹果的设备在生命周期内持续更新和维护一直是它的亮点,也是一种可靠性的体现,但去年发布的 iPhone 15/15 Plus 却不能使用 Apple Intelligence,遭到放弃的用户自然心有不甘。

A17 芯片及其更早的版本可能因 AI 算力不足而无法运行本地模型,但云端模型在其上是没有问题的。就功能和体验而言,云端模型相较于本地模型不遑多让。至于云端模型的安全性,只要苹果的保密系统得力,信息泄露的风险应该不高。

国内手机厂商们同样在底层架构中融入了 AI 能力。即使是搭载了骁龙 8 Gen 2 或更早芯片的机型,由于性能不足无法完美适应新的系统特性,仍然可以升级很多 AI 功能。甚至小雷几年前购买的一款骁龙 888+ 机型,也已经升级了 AI 大模型,并与语音助手统一。苹果拒绝为老机型提供 AI 功能,自然引发了老用户的不满。小雷不认为这是真的无法实现,仔细想想,拒绝为 iPhone 15/15 Plus 及之前的产品提供 Apple Intelligence,很可能是为了更多地推进新机型的销售。

小雷为了了解 Apple Intelligence 的市场反馈,也特意去了一些视频平台查阅相关评论。一位网友表示,他压根没看到视频博主所说的 Apple Intelligence 的潜力,反而觉得苹果让 Siri 变得更糟。对于写作功能,他认为用 ChatGPT 同样可以达到。而另一位网友则调侃说,苹果的潜力就像自己的银行余额,根本不敢去看。每当他看向时,更多是失望,最后只能把这当成笑话。

在多个平台的评论中,几乎看不到什么好评。之所以说是“几乎”,是因为可能存在一些好评被小雷遗漏了,而不是没有看到正面的反馈。不过确实有不少网友在期待自己的设备能早日收到 Apple Intelligence 的推送。苹果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手机、平板电脑、耳机、智能手表等领域的领导者,许多功能都具有开创性,甚至引发了谷歌和安卓手机厂商们的争相模仿。然而近几年来,很多网友在每年 6 月苹果 WWDC 大会之后都会嘲讽,苹果又在抄袭安卓某某设计。被美化地形容成互相学习,实际上却是 iOS 从被模仿者转变为了模仿者。至于每一代 iPhone 的更新,几乎成了外观保持不变的硬件常规升级。

曾在手机行业的贾跃亭,在 iPhone 16 系列发布后表示,苹果正在变得平庸,和乔布斯的时期相比,越来越像失去灵魂的巨头。小雷虽然不赞同贾跃亭,但非常认同他的这句话。逐渐平庸的苹果推出的 Apple Intelligence,或许我们本来就不应该抱有太高的期待。

至于苹果 AI 的未来走向,现阶段它面临两条道路:第一,若消息属实,将 Apple Intelligence 打造成为一个基于 GPT-4o 大模型的套壳应用,向用户提供更好体验,但代价是毁掉苹果作为行业领导者的形象;第二,坚持用自家大模型,部分技术来自 OpenAI,但要承受用户关于体验不如 ChatGPT 的负面评价,并可能会有大量媒体和网友证明苹果在 AI 时代的落后。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小雷自然希望苹果能走第一条路。毕竟如果苹果的高端形象遭到损毁,产品溢价能力的减弱,对大家来说肯定是好事。但从苹果的角度来看,第二条路会更有利于其长期发展,即便 AI 技术目前落后,也不意味着永远落后。

而且根据 FutureSearch 的数据,OpenAI 在全球的商业和个人用户大约只有 1000 万人左右,而截至 2023 年底,美国的 iPhone 用户已有 1.67 亿,全球更是远超 OpenAI 的用户数。大多数人对于不够聪明的 Siri 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对 AI 功能并没有太高的期待。而结合海外网友对 iPhone 15/15 Plus 等旧机型不能运行 Apple Intelligence 的吐槽来看,“有没有”很可能比“好不好用”更为重要。

首批用户的评价普遍以吐槽为主,主要是因为他们本身对数码科技关注度较高,因此对新功能的反馈更为激烈。相对而言,关注度不高的普通消费者可能懒得评论,极客与普通用户的关注点本身就不同,极客需要的许多功能,对普通用户来说也许仅仅是伪需求。现有的 Apple Intelligence 所提供的 AI 功能,实际上已经足以满足大多数普通用户的需求,随着苹果 AI 技术的进步,未来 Apple Intelligence 的体验也会逐步提升。

关于 Apple Intelligence 何时能够进入中国市场,按照苹果的规划,中文版本预计会在明年 4 月上线,但能否如期进入仍具不确定性。近期库克访华并与工信部部长金壮龙会面,许多网友猜测两人见面可能关系到 Apple Intelligence 在中国上线的问题。

其实苹果早就与云上贵州公司合作,隐私信息得以保留在国内,因此关于证据不足导致 Apple Intelligence 不能进入中国的猜测并不切实际。其障碍可能更出在美国方面,之前 OpenAI 因相关规定停止为中国用户服务。由于 Apple Intelligence 的部分技术来自 OpenAI,因而被美国禁止向中国用户提供 AI 服务亦属合理。

网络上有传言称,中文版 Apple Intelligence 的合作对象可能是百度,或许会基于文心一言大模型。不过细节尚未明确,实际情况需等进一步的消息。库克与工信部部长金壮龙见面后,还去拜访了微博办公大楼,并表示 Apple Intelligence 正在持续推进,也相信会很快推出。听到这样的消息,Apple Intelligence 在中国上线的可能性非常大。就算最终仍然基于文心一言或其他国内大模型,也无需担心不会好用。据小雷所了解,文心一言或许并非最优秀的模型,但必定是最懂中国用户的,使用体验很可能不会逊色于海外版 Apple Intelligence。

在 Apple Intelligence 推出前,消费者完全可以先体验一下 OPPO、vivo、小米、荣耀等品牌的新旗舰 AI 功能,进行对比,选择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