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巨头Etsy如何应对AI带来的虚拟产品冲击

11次阅读

共计 184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 2005 年,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一间公寓内,三位年轻人聚在一起,开始酝酿一个新的创业想法。主导者 Robert Kalin,曾是纽约大学的艺术学士,受父亲木工职业的影响,他自学成了一位业余木匠。Kalin 曾打造过一种用橡木和透明板制成的透明电脑机箱,这种创意产品在当时很难找到合适的线上销售渠道。

于是他脑海一闪,为什么不打造一个专门售卖手工艺品的线上平台呢?他很快召集朋友 Chris Maguire 和 Haim Schoppik,一起创立了电商平台 Etsy。尽管美国市场已有亚马逊、eBay 等巨头,Etsy 专注于手工艺垂直领域,凭借鲜明特色逐步站稳脚跟。

十年间,Etsy 给大量手工艺人创造了线上销售的机会,也带来了初步的盈利。2015 年,Etsy 在美国上市,市值达到 18 亿美元。如今,Etsy 已成为许多美国消费者购买礼物的首选,截至 2023 年 9 月,市值约为 450 亿人民币。

然而,近两年来,伴随着 AI 生成内容(AIGC)技术的普及,平台上开始涌现大量 AI 生成的虚拟产品,这对原本依赖手工艺品的生态带来了冲击。

AI 虚拟产品席卷电商平台

许多人在社交媒体上频繁看到北美副业相关视频,介绍如何在 Etsy 零成本销售 AI 生成的虚拟产品。早在一年多前,YouTube 上的创业导师就开始分享相关经验,其中拥有数十万订阅的 Joshua Mayo 推荐使用 Midjourney 等 AI 工具轻松制作剪贴画、数字贺卡、虚拟背景等热门虚拟商品,月收入甚至可达数万美元。

这类业务最大的优势在于几乎零成本,无需物流,销售后消费者可直接下载数字文件,利润率轻松突破 70%。这让许多只关心盈利的商家趋之若鹜,导致 Etsy 平台上 AI 虚拟产品激增,相关商铺数以千计。

在 Etsy 搜索“AI”可以看到各种由 AI 生成的个性化图像、动漫风宠物头像、数字艺术素材包等。价格从 1 美元到 20 美元不等,个别高级定制甚至高达 90 美元,远高于 AI 软件的月费。

原创手工艺人的困境

曾经依赖 Etsy 销售原创艺术品的卖家,如 Hall 和 Jane,面对 AI 虚拟产品大潮,销售额大幅下滑。Hall 尝试重新开店,发现自己的原创作品淹没在虚拟商品洪流中,很难获得消费者关注;Jane 的店铺销量在近两年缩减了超过 50%。

不少创作者不得不转战亚马逊、Wix、Instagram 等其他平台,试图寻找新的生存空间,但这无法弥补消费者对 Etsy 传统手作氛围的流失。

面对 AI 产品质量高、成本低、交付快,原本依赖手工温度和独特设计的原创卖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和焦虑。

AI 与手工艺的争辩

争论的核心在于 AI 生成的作品是否能被认定为原创。手工艺守护者认为,人类用心创作的手工作品满载灵魂与情感,AI 辅助的虚拟产品则缺乏这种温度,甚至被视为“作弊”。而支持者则认为,AI 不过是一种工具,卖家依然需要精心调整提示词,将个人审美和创意融入其中,使作品独具特色。

不过,两派对于原创度的衡量标准缺乏统一,平台和卖家都为此头疼。无论如何,卖家们一致希望 Etsy 明确态度,做出有效回应。

平台的妥协与新规

2023 年夏季,Etsy 更新了平台商品分类,明确划分为:卖家亲手制造的实体手工艺品;卖家设计的商品(包括 AI 生成内容,但必须标明 AI 参与);卖家提供的手工材料及装饰品;卖家精心挑选的古董和收藏品。

这一调整显示平台接受 AI 工具作为创作辅助手段,但强调了信息透明,要求卖家必须明确告知消费者 AI 生成的商品。针对市场上流行的 AI 提示词文档等不含原创加工的产品,则明确禁止销售。

业内评论认为,Etsy 此举是在放宽坚持的“手工艺”定义,企图借助 AI 虚拟产品的增长趋势维持竞争力。事实上,Etsy 多次调整策略,例如 2013 年允许与外部合作厂商生产手工艺品,疫情期间放宽口罩类商品生产规定,带来业绩持续增长。

面向未来的转型尝试

除了商品规则调整,Etsy 今年还引入 AI 驱动的搜索功能“Gift Mode”,帮助用户从上亿商品中快速锁定心仪产品,同时推出会员免费送货服务,强化购物体验。

这些动作表明平台正逐渐向成熟电商模式转变,不再只是手工艺品的集市,而是在多元商品和技术驱动之间寻求平衡。

Etsy 的名字源自意大利语“etsi”,意为“哦,是的”;拉丁语中则是“如果”,寓意着平台不断探索新可能。如今,面对 3D 打印、机器人和 AI 技术的冲击,Etsy 正逐步重新定义“手工制作”的内涵,试图在变革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无论是卖家、消费者还是平台,都在努力寻找那份微妙的平衡,走在创新与传承的钢丝之上。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