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咖啡的崛起:从小村到国际舞台

11次阅读

共计 14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李晓波看来,云南咖啡,要有自己的 话语权 自主权,未来还有许多事情待做。例如,他们希望独立于纽约期货价格来确立自己的定价权。同时,随着中国咖啡消费市场的兴起,中国急需建立自己的咖啡标准。

云南咖啡走出大山,经历了几段重要的故事。首先是在 2007 年,咖农番啟佐带着自己种的小粒咖啡前往上海进行首次推广,成功让云南咖啡被外界所知;接着在 2012 年,王加维回到家乡任村委书记,他有着雄心壮志,将潞江坝的小村落打造成“中国咖啡第一村”;而 2019 年,云南省咖啡行业协会还向国际咖啡巨头发出公开信,质疑其低价收购云南咖啡的行为,试图为咖农争取更好的收购价格。

统计数据显示,到 2024 年底,云南省的咖啡种植面积达到 119.3 万亩,产量为 15 万吨,约占全国的 98%。尽管云南咖啡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还不到 1%,但是在全球咖啡价格的暴涨以及国内消费市场的快速扩展中,云南咖啡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第一段:翻身仗之路

保山,位于云南与缅甸接壤的边境,是如今咖啡种植的重要区域。这里的高黎贡山附近,海拔 600 至 1900 米的区域非常适合咖啡种植。

番啟佐,49 岁,是潞江坝的“咖啡三代”。在 2000 年至 2007 年国际咖啡价格低迷的年代,他做出了与众不同的选择:背负咖啡豆走出去,而不是砍掉自己的咖啡树。在他的坚持下,2022 年,佐园咖啡农场获得了“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的称号,番啟佐也成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产业研究员。

早在 1988 年,12 岁的他就与兄长一同租下 30 亩地种植咖啡。尽管过去种咖啡只是为了填饱肚子,十年后他又租下 90 亩地,开始追逐梦想。云南咖啡的产业发展与雀巢等国际咖啡巨头密切相关,然而他一直坚持传统品种铁皮卡的种植,直到 2007 年他意识到必须展现云南咖啡的独特之处。

尽管初次参展并未成功吸引买家,但他却结识了不少同行,认识到咖啡品质的差异。此后,他不断参加各类展会,与专家交流,直至 2010 年前后国际咖啡价格回升时,他的梦终于实现了。

第二段:新寨村的崛起

2012 年,王加维从深圳回到潞江坝的新寨村当村委书记。面对村里的混乱,他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改善村里的治安,促进教育发展,最终将他的家乡建设成了“中国咖啡第一村”。

王加维首先处理的就是村里的治安问题,将一些闹事的年轻人送去就业,同时设立教育基金,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通过专家指导,村里开始种植精品咖啡,并建立党员示范基地,成功吸引了外界的关注和投资。

新寨村的咖啡种植不仅仅是为了生计,更成为村庄文化的象征,通过合作社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技能培训和新的收入来源,提升了整个社区的生活水平。如今,新寨村的咖啡种植总面积达到 13600 亩,年接待游客超过 20 万人次,村民的人均收入也有显著增长。

第三段:向巨头发声

云南咖啡产业经历的各个阶段都充满挑战,特别是与国际咖啡巨头的博弈。尽管早期的咖农们为国家的建设付出了辛劳,但多年来咖农们的收入并未得到真正的保障。2019 年,云南省行业协会与雀巢的公开信引发了广泛关注,质疑其低价收购行为并试图为咖农争取权益。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21 年,云南咖啡的生豆价格终于高于国际市场的标价,标志着云南咖啡的“回甘”阶段到来。李晓波认为,云南咖啡有望迎来 15 到 20 年的高光期,未来将会继续发展壮大,唯有争取自己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才能实现更持久的成功。

总的来看,云南咖啡产业从沉寂走向辉煌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与坚持。咖农们的坚定和改革者的努力,让这个原本贫困的边陲小村,现在不仅是咖啡种植的重镇,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