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儿科医生成趋势:缓解儿童就医难题

4次阅读

共计 126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今年春季,AI 儿科医生成了 AI 医疗领域热议的话题。3 月,北京儿童医院与百川智能联手推出了国内首个儿科医学大模型,推出了面向基层和专家的“AI 儿科医生”;紧接着 4 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与左手医生合作,推出了“小乙·儿科 AI 家庭医生”,并配套了专门的知识库。

儿科困境呼唤 AI 解决方案

长期以来,我国面临儿科医生短缺、儿童就医困难的问题。由于儿童无法清晰描述病情,儿科被称作‘哑巴儿科’,医生只能依赖有限的信息进行诊断。此外,儿童用药种类少,剂量需医生灵活调整,而培养一名优秀儿科医生需要 8 到 10 年的时间。

借助 AI 大模型的高效分析能力,能否弥补这一巨大的医疗缺口?除了辅助医生提高诊疗效率,经过医生培训后的 AI 是否可以直接服务于患者?AI 儿科医生有望成为医疗 AI 的重要应用之一。

AI 儿科医生的实际应用

一位年轻的宝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常遇到各种健康问题,从新生儿黄疸到过敏反应,无不让她担忧。在传统互联网医疗模式中,这类高频次的咨询需求催生了大量轻问诊服务,但通用大模型应用于严肃医疗时,容易产生误导信息,普通用户难以辨别答案准确性。

为此,多家企业开始研发垂直领域的“AI 智能医生”。例如,百川智能推出了“百方 AI 智能医生”,豆包上线了“健康咨询小助手”,重医儿童医院则与左手医生共同打造了“小乙·儿科 AI 家庭医生”。这些产品目前均可免费试用。

哪款 AI 医生的表现更出色?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由于医疗信息的高度专业性,普通用户难以迅速做出判断,但可以通过观察 AI 产品是否被顶级医疗机构采用作为参考标准。左手医生创始人张超也认同这一点,他认为 AI 医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触及头部医疗资源的程度以及个人健康档案的丰富程度。

AI 医生的未来发展

现阶段,医院和厂商开发的“儿科 AI 家庭医生”设置了诸多限制条件,确保咨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例如,它们可以解读化验单,但不允许上传患者照片;可以提供护理建议,但不涉及具体用药指导。

多位受访者提到,AI 需要学会模仿医生的提问方式和逻辑推理。医学诊断是一个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问诊过程中需要收集大量信息才能得出明确结论。张超表示,此前开发“诊室听译机器人”和智能病历的经验,帮助他们打造出一款能够较好理解并回应患者意图的 AI 医生。

对于医院来说,AI 医生不仅能完成初步分诊,还能在治疗后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吸引更多高质量患者。尽管如此,这类 AI 产品短期内难以直接带来收入。张超建议,未来可通过低价订阅模式收费,例如每日 1.9 元或每月 9.9 元,并逐步扩展到更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预约服务。

AI 儿科医生的优势与挑战

虽然儿科本身不是理想的盈利场景,但围绕宝妈群体展开的服务却蕴含巨大潜力。她们不仅关心孩子和自己的健康,还会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医疗决策。

随着技术进步,未来的 AI 医生可能承担更多职责,比如远程分诊、初步筛查等,从而减轻医护人员负担。高峥博士预计,不久后 AI 或许能通过分析儿童在家活动的视频,评估其发育状况,甚至筛查潜在疾病风险。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仍需克服不少障碍,包括算法优化、数据积累以及伦理考量等。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