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互联网大厂的AI Lab为何走向消亡?

1次阅读

共计 69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2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大厂 AI Lab 的兴衰史

2025 年初,随着大模型业务的推进,国内互联网大厂的 AI Lab 逐渐走向没落。以腾讯为例,其 AI Lab 主任张正友已卸任,交由集团副总裁蒋杰兼管;字节跳动方面,AI Lab 负责人李航则需向大模型 Seed 团队负责人吴永辉汇报。

追溯历史,百度是国内最早成立 AI Lab 的企业,2013 年由李彦宏亲自推动建立了深度学习研究院(IDL),随后各大厂纷纷效仿,如腾讯、字节跳动及阿里巴巴。然而,这些实验室虽汇聚了顶尖人才,却始终面临一个核心问题——研究成果难以直接转化为经济效益。

在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的阶段,管理层或许还能容忍这样的‘烧钱’行为,但当增长放缓时,AI Lab 便成为被削减成本的重点对象。比如达摩院,在成立初期曾风光无限,但在达摩院院长张建锋的带领下,其产出并未达到预期,最终导致多位核心成员离职。

随着 ChatGPT 的出现,AI Lab 的重要性进一步下降。例如,阿里和腾讯都将大模型的研发任务交给了其他更具实战能力的团队,而非传统的 AI Lab。字节跳动更是直接绕过 AI Lab,由 CEO 梁汝波亲自调配资源成立新团队来应对大模型挑战。

年轻力量崛起

如今,新一代的年轻人凭借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成为大模型开发的核心力量。他们往往毕业于国内外顶尖学府,如清华、北大或斯坦福等,与那些经验丰富的资深科学家相比,他们在灵活性和技术敏锐度上占据优势。

这一趋势也使得传统意义上的 AI Lab 显得多余。这类专注于基础理论研究但缺乏实际应用场景支持的机构,在追求短期回报率的商业环境中越来越难以立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厂开始整合或关闭自己的 AI Lab,转而将资源投入到更具实效性的项目当中。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