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lection创始人“跑路”真相:AI冷战背后的谋局

23次阅读

共计 23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有关 Inflection AI 的消息引发了行业热议:其创始人 Mustafa Suleyman 等人似乎“退出”了公司,令人不禁猜测,是不是意味着 to C 市场的 AI 应用走到了尽头?

4 月初,Inflection 官方宣布,公司的两位联合创始人——Mustafa Suleyman 和 Karén Simonyan——将加入微软,成立新的“Microsoft AI”组织,而公司的第三位创始人、LinkedIn 创始人 Reid Hoffman,将继续担任公司董事会成员,扮演“盘中餐”的角色。这一变动震惊行业,却也令人疑窦丛生,因为去年 11 月,微软另一家“子公司”、OpenAI 也曾濒临类似的变局。不同的是,OpenAI 当时陷入“内斗”,微软的出手才救了 Sam Altman 的团队,而 Inflection 此次则没有出现显著的内部动荡。

目前,除了这个消息外,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 Inflection 公司内部有大问题。反而,刚两周前,公司还推出了性能媲美 GPT- 4 的大模型 Inflection-2.5,训练成本只有 GPT- 4 的 40%,令人刮目相看。

Inflection 成立于 2022 年,是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关注的创业公司之一。其使命是“让每个人都能拥有个人 AI”。不同于 ChatGPT 那样的“高智商”生产力工具,Inflection 的 Pi 聊天机器人更像是一个带有高情商的“陪伴者”。

去年 5 月,Inflection 正式推出 Pi,随后 6 月便获得了 13 亿美元的巨额融资,投资方包括微软、Reid Hoffman、Bill Gates、Eric Schmidt 和英伟达。这一轮融资成为 AI 历史上金额最大的一次,甚至超过了当时 OpenAI 的 11 亿美元融资。它表明市场对个人 AI 的巨大潜力充满期待。

时间推移到现在,九个月过去了,为什么微软会“吃掉”Inflection?为什么创始人 Mustafa Suleyman 会选择“离开”?

Inflection 隐藏的“脱壳”策略?

通常来说,创始人都愿意留在公司,直到公司走到尽头,但 Inflection 似乎另有隐情。据公司最新披露,Pi 已拥有 100 万日活用户和 600 万月活用户,用户每天与它的交互超过 40 亿条,有的对话持续时间高达 33 分钟,有的甚至超过一小时,据称有 60% 的用户会回访。这表明,Pi 在用户中的粘性非常强,远超许多社交平台的平均水平。

根据一些行业统计,Instagram 用户平均每日使用时长约 29 分钟,而 ChatGPT 的用户粘性则逐步下降,且到今年 1 月,其 APP 的总用户数还没有一半的社交应用增幅。这使得 Pi 在当前 AI-to- C 应用中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但问题也很明确——商业化成了瓶颈。创始人 Suleyman 坦言,尽管 Pi 吸引了大量投资和用户,但尚未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TechCrunch 的评论则指出,Pi 在能力、搜索、安全等方面远不如 OpenAI 和谷歌的顶尖模型,需求匹配度不足,技术也难以支持其成为“多场景、多行业”的全能大模型。这让人怀疑,是否存在“伪市场”的需求推动一切?

在这个背景下,微软的高层展开了“合作”,Suleyman 加入微软似乎也就顺理成章。有人认为,此举是 Inflection 的“金蝉脱壳”,通过与巨头合作,为未来谋取退出空间。

不过,这也引发了另一种观点:有人猜测,Inflection 可能在谋划一种“有意退出”的策略。因为研发升级需要巨资和高端人才,而公司至今没有明确退出路径,或许是希望通过被收购来实现退出。有人认为,微软可能不愿意高价收购,而选择让创始团队“退出”,为下一步操作铺路。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种退出方式在反垄断监管日益严格的大背景下变得越来越常见。无论真假,整个局势似乎没有明显的受害者——投资者得到了较好的回报,公司也保持了较好的前景。

据悉,Inflection 与微软达成了一份许可协议,为投资者提供了特殊保障,不仅全部收回投资,还有可能盈利。大多员工也将随 Suleyman 离开,公司的未来安排仍充满变数。

Mustafa Suleyman 的“过渡”之路

Suleyman 曾是 DeepMind 的创始成员,后被谷歌收购,因管理问题退出管理层。2022 年,他加入微软,开启新篇章。过去一年里,微软将其 AI 策略重点放在 OpenAI 产品上,利用出售股份和利润分成等方式,强化了与 OpenAI 的合作关系,但也存在“绑架”的嫌疑:微软通过协议获取 75% 的利润,甚至在 OpenAI 盈利后再次分享利润,形成了强大的“控制”姿态。

业内有人形容,微软的这种布局有点像“攻击 - 扩展 - 蚕食”的老策略——借助合作逐步蚕食对手。相比之下,OpenAI 虽在技术上领先,却逐渐被微软掌控,就像过去的“垄断”策略再度上演。

这也预示着,行业巨头们在 AI 版图中的博弈将会愈发激烈。除了微软,谷歌、苹果等巨头也在布局自己的 AI 生态,加码“吞并”或“合作”从未停止。而 Inflection 的位置是否会被“吃掉”,答案仍未明朗。

总结:AI 赋能的双刃剑

那么,创始人“跑路”就意味着 AI-to- C 的未来暗淡吗?实际上,答案并非如此。关键在于由谁来推动——是创业公司还是巨头?

初创企业因为资源有限,难以持续打磨产品面对激烈竞争,而科技巨头可以利用庞大的资源布局长远,寻求商业化与生态圈的稳固。有人预测,未来许多 AI 公司会趋向 toB(企业端)转型,特别是那些专注于技术底层和企业服务的玩家,如 Anthropic,提前布局退路,静待市场变化。

总体来看,Inflection 在“转型”之路上的“AI 工作室”业务,或许能为企业提供新的突破口——专注定制 AI 模型,为企业客户打造差异化产品。在这场智能争霸中,少数坚持到底的公司,才可能迎来胜利的曙光。

未来变数很多,行业格局也在不断演变。但可以肯定的是,AI 行业的“龙头”们仍在布局,等待新的风口爆发。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