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64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字体版权问题在近年来变得越来越棘手。我们常常在电脑上直接使用系统自带的微软雅黑字体,但如果想商用,就必须支付版权费用,否则可能面临侵权诉讼。数据显示,2020 年与字体著作权相关的案件较 2019 年增长了近 30%,过去十年内案件数量更是翻了百倍。
对于很多商家来说,字体不仅仅是显示工具,更是进行商业运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版权纠纷,许多商家既无奈又手足无措。部分大型互联网企业直接介入,开始打造自有字体库,为平台商家免费提供使用权,试图一劳永逸地解决版权难题。
字体版权纠纷频发,商家负担重
2016 年,淘宝和天猫平台上因字体侵权产生纠纷的卖家数量超过 2 万。类似情况在拼多多、抖音、快手、京东等电商平台同样普遍。譬如一位天猫店铺商家无意间使用了没有商用授权的微软雅黑字体,结果被要求删除商品或支付版权费。
以微软雅黑字体为例,该字体实际上由北大方正设计开发,方正公司通过授权给微软公司使用,当用户个人使用时限制不多,但商用必须取得方正的许可并支付版权费用。因此,对于许多商家来说,支付授权费成了不得已的选择。
字体版权的高昂成本也让诸多商家叫苦不迭。一家线上旗舰店创始人透露,他每年都需花费数万元购买方正、华康、汉仪等数家字体公司的授权。仅 5 款字体的使用权,一年费用就超过两万元人民币,这对中小商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字体设计者的艰辛与挑战
在市场压力和高昂投入的双重影响下,字体设计领域人才稀缺。一位资深字体设计师曾表示,创作一套字体需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设计稿的长度甚至能铺满一个足球场。尽管工作量巨大,但字体业务的利润并不丰厚。
方正、汉仪这样的传统字体厂商曾长期依赖卖光盘盈利,随着互联网普及和授权销售方式的转变,收入有所提升,但仍然有限。十多年来,字体业营收徘徊在几亿人民币区间,净利润不断缩水,说明这依然是一条“高投入低回报”的路。
大厂造字,缓解版权风险
为响应不断增长的商用字体需求并减少侵权风险,众多互联网巨头开始自研字体。比如小米推出的 MiSans 字体,已内置于 MIUI 系统,并免费配发给旗下办公软件 WPS 用户,支持多语言字符,极大地方便了终端用户。
阿里巴巴同样在积极布局字体领域。其 2016 年起与华康合作提供商用字体,2019 年推出了自家设计的阿里普惠体,供阿里生态及全社会免费使用。这个策略既解决了商家的版权顾虑,也增强了阿里平台的整体竞争力。
腾讯也有自己的字体项目,特别是为了公司 LOGO 形象打造了“腾讯字体”,融合多种语言字符,并在视觉设计上进行了创新。此举强化了品牌识别度,也显示出大厂借助字体来塑造企业形象的战略考量。
不仅中国企业,谷歌在 2014 年便联合 Adobe 发布了开源免费的思源黑体字体,面向多语种用户,推动信息的无障碍传播。这些大厂的投入不仅推动了字体行业的发展,也为更多用户带来便利。
技术革新催生字体设计新模式
字体设计涉及字符集庞大,传统设计周期长、成本高。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字体设计效率大幅提升。例如,阿里汉仪合作利用机器学习辅助设计,让字体设计师专注于创意部分,缩短了工期数月。
方正也借助 AI 技术实现“手迹造字”,用户只需手写 100 个字,系统最快 20 分钟即可生成包含上千汉字的个人字体库。这种技术革新,为个性化字体设计和快速商业应用提供了可能。
尽管新技术带来变革,但字体行业仍面临版权界定模糊、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国家尚未出台针对字体版权的统一法规,侵权认定依然复杂,给商家和字体企业带来不确定性。
未来展望:免费字体与版权博弈
大厂凭借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完善的生态体系,免费字体成为商家在法律风险上的缓冲垫,极大地降低了侵权隐忧。然而,这种免费策略是否能够持续?是否会成为平台未来获利的新手段?这些问题依然存在悬念。
整体来看,字体行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版权意识不断提升,技术创新持续驱动。互联网大厂主动造字不仅回应了市场需求,也推动了行业生态的完善和进步。未来,期待字体市场能实现更加公平、透明、创新的发展格局,为商家和用户带来更多实惠与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