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82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美国载人登月的阿尔忒弥斯计划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25 年 5 月,白宫提出的 NASA 预算草案提议,在完成阿尔忒弥斯Ⅲ和Ⅳ任务后,退役 SLS(太空发射系统)超重型火箭与“猎户座”飞船,并停止“月球门户站”的建造。尽管该提案尚未获国会正式批准,但它已在航天界掀起了巨大波澜。
SLS 火箭和“月球门户”曾被认为是美国重返月球并迈向火星的关键支撑。自奥巴马时代起,SLS 火箭便承载了大量资源投入,而“月球门户”更是 NASA“可持续登月”愿景的重要标志。然而,随着预算草案的曝光,这些曾经不可动摇的核心项目如今却面临被削减的命运。
为何动了无人敢动的大火箭?
SLS 火箭自 2011 年立项以来,屡次延期且预算严重超支。其研制费用高达 240 亿美元,单次发射成本更是达到 40 亿美元。相比之下,SpaceX 的“星舰”项目以其可重复使用的优势对 SLS 构成了巨大压力。尽管如此,由于 SLS 背后涉及多个航天大州的利益分配,包括亚拉巴马、佛罗里达和德克萨斯等地的选票与就业岗位,因此在过去十余年中,它始终未受到实质性威胁。
然而,特朗普政府的新预算草案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方面,联邦预算整体压缩使得 NASA 难以置身事外;另一方面,“星舰”项目的潜在优势也让 SLS 显得愈发不合时宜。此外,美国国内对于“载人登月”的长期共识逐渐瓦解,SLS 和“猎户座”飞船的象征意义日益减弱,导致其失去了继续存在的政治基础。
月球门户站的命运
与 SLS 火箭相比,月球门户站的命运更加微妙。最初,月球门户被设计为一个小型轨道空间站,旨在充当登月的中转节点,并具备深空科研等功能。然而,在阿尔忒弥斯Ⅲ任务中,月球门户将被直接跳过,SLS 火箭发射的“猎户座”飞船将直接与 SpaceX 的“星舰”登月器对接。这意味着,月球门户并非登月的必要环节,更像是额外构建的设施。
此外,月球门户站的建造成本极高,技术复杂度大,且其具体功能一直模糊不清。尽管第一批舱段已完成,但后续模块的时间表仍未确定。在特朗普政府的新预算草案中,月球门户被列入取消清单,因其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和明确的功能定位,成为最容易被放弃的部分。
美国载人航天体系的重塑
裁撤 SLS 和月球门户站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太空探索,而是转向更具回报率的目标,如火星探测、私营航天、军事太空资产以及人工智能与深空探测技术。然而,这种战略调整对美国载人航天体系造成了深远影响。SLS 和月球门户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 NASA 运作和项目链条的基石。一旦被砍,整个阿尔忒弥斯体系将被迫重组,原有的生产链条、合作机制、登月路径等都将受到影响。
与此同时,SpaceX 的“星舰”虽具有潜力,但目前仍处于验证阶段,难以单独承担美国的深空探索重任。这可能导致美国在与中国的登月竞赛中处于不利地位。中国通过清晰的登月路径和务实的工程哲学,稳步推进其载人登月计划,而美国则因复杂的计划设计和高昂的成本付出付出了沉重代价。
中美登月路径的对比
中国载人登月采用两次长征十号发射、一次近月轨道交会对接的方式,直接完成登月与返回。这种模式路径清晰、闭环明确,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体现了务实的工程哲学。相比之下,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试图通过构建月球门户站实现长期驻留,但因预算、政治和技术问题陷入困境。门户站至今未发射,登月星舰仍在验证阶段,而 SLS 火箭在仅发射一次后就被提议退役。
中国采取的路径简洁高效,强调“先登月再说”,而美国则试图一步跨越“去”和“留”的门槛。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在国家战略、资源分配和技术执行上的不同考量。美国的计划因过于复杂化而陷入困境,而中国的方案则以务实稳健著称,更符合实际需求。
总结而言,美国的重返月球计划因战略设计超前而遭遇挫折,反映出国家系统工程能力的战略透支。中国则以简洁优雅的路径稳步前行,展现了务实高效的工程哲学。在全球航天竞争中,节奏的把握至关重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