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9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飞信,这个名字对于众多 80、90 后而言,熟悉至极。在微信崛起之前,它堪称社交通讯软件中的王者。然而,即便后续飞信试图通过转型来挽救用户流失的严峻局面,效果却不尽人意。正当大家逐渐将其遗忘时,它又以别样的方式重回大众视野。
日前,中国移动发布公告,将进一步调整和飞信业务,自 9 月 30 日起停止提供该服务。届时,所有用户都无法再登录和使用和飞信,这意味着曾经收获 5 亿注册用户的飞信 APP 将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和飞信用户的内部个人信息处理,中国移动官方表示会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及隐私政策进行保存,保存期限届满后将批量删除。
“无敌”飞信的兴衰
飞信作为和飞信的前身,于 2007 年问世,是国内较早进军即时通讯软件领域的产品,比微信早 4 年。其“巅峰期”在 2010 年前后,据当时数据机构统计,巅峰时飞信活跃用户高达 9000 万,注册用户超 5 亿,几乎人手一个。
有人或许会质疑,2010 年正是 QQ 蓬勃发展之时,飞信是凭借何种手段积累如此多用户的呢?其实很简单,在智能手机尚未普及的时代,通过 QQ 找人并不靠谱,消费者为节省流量费,往往隔几小时或一两天才登录查看消息,难以第一时间获取紧急消息。
而飞信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通过飞信电脑端直接将信息以短信形式免费发送到对方手机上。若双方都在线,还能享受超低资费的语聊。在流量紧张的 3G 时代,飞信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市场规模都颇为突出。然而,其崛起迅速,衰落也极快,瞬间跌入谷底。
飞信在短短几年内被微信打得一败涂地,除腾讯庞大用户基数外,更重要的是自身存在诸多问题。起初,飞信屏蔽其他运营商,非移动用户无法注册使用,白白流失大量潜在用户(2012 年才开放)。
且令人不满的是,免费短信服务仅限移动用户,给联通朋友发短信要收一毛钱一条,用手机短信回复、发给非飞信好友同样如此。这致使不少用户被迫更换移动手机号,否则只能继续用 QQ 或忍受高昂短信费用。
到了 2012 年,随着 4G 时代和智能手机普及,消费者对流量资费不再敏感,免费发短信优势荡然无存。更关键的是,微信崛起给了飞信致命一击。微信后续更新的公众号、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使其逐渐取代飞信成为新一代社交软件巨头。如今,微信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网络入口。即便腾讯未推出微信,飞信在短短几年内也可能被其他类似通讯软件击垮。飞信最初理念并无问题,只是想做即时通讯软件,但随着智能手机时代到来,消费者对软件功能要求提高,止步不前的飞信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与其说淘汰飞信的是微信,不如说是时代抛弃了落伍的它。
飞信转型之作注定失败?
2017 年,飞信停止服务后,中国移动推出转型软件和飞信。与飞信不同,和飞信面向企业办公群体,旨在为企业团队、群体个性化 ict 门户提供多种企业级解决方案,即从即时通讯软件转型为企业级内部沟通软件。
为避免重蹈覆辙,和飞信大幅降低用户沟通成本。用户注册账号后可互相接拨电话,新注册用户有 300 分钟免费通话时长,之后每月还能获 100 分钟。保留互相短信沟通特点,对方未安装也无妨,移动手机可免费短信仅消耗流量,电信和联通手机号则每条收 1 分钱通讯费。中国移动还为每个和飞信用户提供每月 10G 的和飞信定向免费流量,以支持流量消耗。和飞信优势在于无需加好友,有对方手机号即可联系,且拥有移动通讯运营商级别的通话质量(微信互联网语音受网络影响仍有较大杂音和问题)。
虽看似有些吸引力,但实则优势并不明显。微信、QQ 早已实现免费通话功能,多数手机厂商也推出免费网络短信功能,手机有网就能免费对话,且大部分用户微信全天候在线,基本不存在找不到人的情况。至于和飞信的企业级服务和功能,也逐渐被企业微信、钉钉等软件替代,尚未发展起来便“夭折”。估计很多人直到和飞信宣布停运才知晓其还有迭代产品。
实际上,去年 4 月底,和飞信就发布业务调整公告,称因业务发展调整,自 2021 年 4 月 28 日起暂停企业注册,不再向全体和飞信用户赠送超级会议、语音通知、群发信使及每月 500 条群发助手短信条数等体验权益。之后还停止提供多方视频、一对一音视频通话、中移飞厅、日程、福利中心、群发助手、发送短信、短信提醒等功能。
至于和飞信是否是移动最后一次做社交通讯软件,难以定论,说不定之后会换个形式重新上架。只能说中国移动初心是好的,但发展过程中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如今无人知晓、无人愿用的局面。
归根结底,飞信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是因为完全没顾及用户体验,产品理念与市场脱节,不了解用户需求,也不知如何吸引潜在用户。这种过时的产品理念,十年前或许适用,当下却只会遭人唾弃。不随时代和市场变化的产品,被市场淘汰只是时间问题。反观 QQ,虽在多方面不如微信,但仍会根据用户需求和痛点推出实用功能。这表明,满足用户需求、跟上市场步伐,才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