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41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特斯拉于去年 12 月开始交付其首批电动卡车,距离该车型首次亮相已过去五年。这款半挂卡车原计划 2019 年上市,是特斯拉自 2020 年以来交付的首款新车型。虽然这辆重型卡车在特斯拉产品线中属小众,但马斯克强调它对于推动公司向更可持续能源转型意义重大,毕竟重型卡车排放占了汽车领域很大比重。
在 SpaceX 星舰发射遇挫和推特持续面临内外困境的背景下,马斯克另一家公司 Neuralink 却频频传来利好。5 月 26 日,Neuralink 宣布获得美国 FDA 准许,将启动首次脑植入物人体临床试验。6 月 12 日,其估值跃升至 50 亿美元,成为业内极具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
成立于 2016 年的 Neuralink,致力于研发针对大脑疾病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目标是帮助脑损伤患者,并在未来建立生物大脑与人工智能之间的无缝连接。这一设想看似科幻,实际上类似于 1999 年电影《黑客帝国》中人脑与机器直接连接的概念,即通过读取大脑生物电信号,实现意识层面与外部设备的直连。
如果说 Neuralink 为脑损伤患者带来“重生”的希望,那么它同时也被视为人类探索智能边界、推动人工智能与生物智能融合的重要科技。尽管挑战重重——包括伦理争议、技术壁垒和不明朗的商业市场,Neuralink 这次正式获批人体临床试验依然意义重大,标志着脑机接口技术迎来一个关键拐点。
从资本市场看,Neuralink 融资并不算多,目前累计约 3.63 亿美元,绝大部分由马斯克本人和少数投资机构出资。2021 年 7 月的一笔 2.05 亿美元融资由迪拜风投 Vy Capital 领投,成为当时脑机接口领域最大规模融资。最近其估值飙至 50 亿美元,主要源于首次人体临床试验获批这一重要里程碑。
Neuralink 技术进展也比较显著:2019 年推出第一代植入设备,通过 1000 多根电极采集大脑信号,并无线传输;2020 年发布 N1 芯片植入计划,在发布会上马斯克亲自演示了从猪大脑获取的信号。此后几年持续优化安全性和性能。2021 年,Neuralink 成功用脑信号控制猴子双手动作,为人体试验奠定基础。
不过 Neuralink 也面临诸多争议:包括动物实验的伦理问题及安全性担忧。去年 12 月,路透社曝光 Neuralink 被美国农业部调查,原因涉嫌违反《动物福利法》,自 2018 年起约 1500 只实验动物死亡。内部员工举报指出公司为加速研发,频繁高强度试验,导致准备不足和高死亡率。面对此类质疑,Neuralink 仍坚持推进。
虽然动物试验争议激烈,人体试验更易引发公众和监管担忧,甚至有人猜测 Neuralink 的人体试验会被迫搁浅。但最终 FDA 批准,显示马斯克团队与监管机构间已完成复杂交涉,或作出多项安全承诺。资本市场亦对这一进展反应积极,相关板块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体现出投资者对脑机接口产业前景的期待。
国内脑机接口市场发展现状
相比美国,国内脑机接口起步较晚,缺少像 Neuralink 这样引领行业的明星企业。尽管如此,政府和资本都表现出积极支持。2022 年以来,全国 31 个省市发布了脑机接口产业扶持政策,促进与医疗、消费电子、教育等领域的融合。资本层面,从 2016 年萌芽到近几年融资活跃,脑机接口赛道投资日益增多,红杉中国、蓝驰创投等机构下注明显。
中国脑机接口企业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初步、融资早期的创业公司,像成立于 2021 年的星愿智能、2020 年元籁科技和 2021 年脑虎科技等;第二类是较成熟的上市公司和科研机构,专注于医疗应用,如三博脑科专研柔性电极技术,博睿康已完成多轮融资并专注微创植入设备研发;第三类是借势热点的相关企业,主要从事脑机接口相关配件或非侵入式辅助设备研发,影响力和市场规模有限。
有趣的是,国内头部互联网公司对脑机接口项目大多保持观望或回避态度。阿里达摩院 2021 年提及脑机接口为科技趋势,但无具体产品推出;360 创始人周鸿祎则明确表达对 Neuralink 技术伦理安全的担忧,认为其应用前景暗藏风险,因此不参与研发。这背后既有伦理考量,也因该技术商业化周期长、盈利模式尚不明朗。
脑机接口商业化前景与挑战
即便像 Neuralink 这样走在行业前列的公司,商业化亦面临诸多障碍。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工程项目负责人 Kip Ludwig 曾指出,脑机接口技术距离真正商品化应用可能还需十年以上时间。安全性、伦理约束、高昂成本及有限的应用场景,构成了难以逾越的瓶颈。
脑机接口研发涉及芯片制造、信号解码算法、植入装置等多个高精尖技术环节,投入巨大且风险高。医疗领域被公认为最具商业潜力的应用场景,市场报告预计到 2027 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约 32 亿美元,其中 7 成来自医疗领域。然而医疗安全性担忧普遍,且高端脑机接口服务的费用不菲,进一步限制广泛应用。
Neuralink 获批进行人体临床试验,意味着能够获取更权威的临床数据,优化技术和设备安全性,这对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至关重要。一旦技术更加成熟且安全可信,商业化翘楚就可能脱颖而出,带动整体行业发展向前。
可以预见,随着脑机接口技术不断进步,未来的产业竞争会更激烈。资本、政策和创业者们都在为抢占先机努力。对于国内企业来说,缩短与 Neuralink 等国际领先者的技术差距,需要更多科技攻关、资本投入以及产业链完善。谁能脱颖而出,谁能稳定商业模式,未来还需市场不断检验。
总结
马斯克近期忙于特斯拉、SpaceX 和推特等多项事业,Neuralink 的消息虽少见他亲自宣传,但这项技术的突破意义不容小觑。其首批人体临床试验获批,代表着脑机接口技术进入了一个关键阶段。相较之下,中国的脑机接口行业仍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尽管资本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小,但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一段距离。
总的来看,脑机接口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医疗领域能够造福患者。但技术成熟度、安全问题和商业模式等挑战依然严峻。未来行业洗牌不可避免,谁能走出独特路径成为领跑者,谁又将被市场边缘化,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