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9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13 年,梁建章临危受命、毅然返回,携程的市场地位面临瞬息万变的挑战,尤其在当时众多新兴企业涌现的背景下。而就在同一时期,盛大的下滑已成趋势,它在游戏行业的地位被渐渐超越,显示出上海互联网先驱企业的震荡。
虽然在两年之后,携程成功扭转局势,盛大文学与腾讯文学的合并更是催生了阅文集团,但上海却逐渐失去了在互联网商业竞争中的中心地位。尽管如此,新的创业者依然在上海扎根。2015 年前后,李斌创办了蔚来,黄峥则成立了拼多多,他们和后来的小红书、趣头条等一起描绘了现代上海互联网的新地图。
然而,上海的互联网行业却聚集了一些令人争议的公司,频繁置身舆论与监管的风波中,似乎令这个城市在争夺互联网风向中变得更加不确定。上海的互联网公司也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
比如,小红书在 315 晚会前被曝光代写“种草”笔记与数据造假,随即被迫从安卓市场下架,至今未能恢复正常。而蔚来在近期更是遭遇了一系列挑战,首先是政策问题导致建厂计划搁浅,随之而来的车辆自燃与召回问题让公司的信心恐慌加剧,李斌不得不通过私有化来为蔚来“输血”。
至于趣头条,虽然刷新了互联网公司上市的纪录,却在成长中遭遇困境。最近,该公司的高管频繁更换,且主营业务的增长情况不甚理想,用户数据均表现出下滑趋势,日均用户使用时长亦持续下降,活跃用户增速难以为继。
这一切似乎并非巧合。当上海的创业精英们将注意力从一二线城市的白领群体转向三四线城市的下沉市场时,这一转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这些明星企业面临的争议和现状。小红书的下架案例便是一个缩影。
根据 2018 年数据,小红书的 IOS 用户占比高达 64.99%,反映出该平台主要迎合中高层消费群体,但随着安卓用户比例的上升,市场开始向三、四线城市扩展。而这种用户结构的变化,令平台面临着内容监督的挑战,各类风险也开始浮出水面,进一步导致了监管介入。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曾经出现过两波颇为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第一波的代表有携程、盛大、土豆等,第二波则以大众点评的张涛和饿了么的张旭豪为主。然而,随着盛大的衰退与 BAT 的崛起,许多上海本土互联网企业逐渐被吞并,结果造成了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失语。
如今,以拼多多为代表的新一波创业者,明显不再仅仅服务于上海或其他一二线城市的精英阶层,而其商业模式逐渐缺乏上海特有的经济特色。尽管这个新兴企业群体在发展中面临许多困境,但这是否意味着上海需要互联网的力量重塑某种格局?
互联网与上海之间并未真正实现深入的联系。在数据层面,2008 年杭州的第三产业占比为 46%,而当时上海的第三产业已经突破了 50%。到了 2018 年,杭州的这一比例上升至 64%,这与互联网行业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尽管上海的数字已经达到 72%,但以金融服务为核心的行业结构却没有显著变化。
举几个例子,2016 年上海第三产业的税收排名前 100 企业中,47 家为金融公司,前 50 强中有 32 家,前 10 强则有 7 家。互联网并未像在杭州那样重塑上海的产业结构,其实质上让上海始终停留在制造业的老路上。在全球城市综合排名中,北京已跃升至第 9,而上海却排在第 19。
尽管拼多多、蔚来、B 站等新兴企业带来了些许希望,但它们对当地信息技术服务与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作用仍显不足,尤其是在目标用户群体与商业模式上。尽管拼多多成为了电商的第三极,上海却并没有与之相应的商业主体匹配,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潜力。
上海是高端制造的集聚地,而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则主要针对我国更为分散的产业带及大量中小制造工厂。在农产品市场,拼多多的时候与上海的农业状况并不同步,上海只是一个销售中心。
虽然最近涌现出不少互联网公司,但拼多多、B 站、小红书等企业之间却很少出现在商业合作的场景中。这意味着,上海的互联网行业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改善,即便上海有再多互联网企业,其经济格局的转变仍将受限。
近年来,外界对上海缺乏互联网企业的批评声音不绝于耳,尤其是随着其他城市借助互联网实现快速发展之际,上海似乎显得有些落后。但深入分析,上海真的需要互联网吗?其现有的经济体系已趋成熟,互联网真的能够撬动产业结构带来经济增长吗?
在上海,外资企业虽然仅占企业数量不到 2%,却贡献了全市 20% 的就业与 27% 的 GDP,乃至 33% 的税收。上海的金融市场在上半年呈现出 25.2% 的增长,依然以强劲的增长速度推动着整体生产总值。所以,对上海来说,金融贸易与高端制造始终是城市经济的核心,互联网的发展不过是锦上添花。
实际上,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真正以互联网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屈指可数,大部分仍集中在医疗、航天、半导体等高科技行业。即使上海尽全力发展互联网,也未必能再出现如马云与阿里巴巴那般的超级巨头,互联网时代的变革已不再。
不过,尽管强大的外企和成熟金融业在某种程度上压缩了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但在这个经济体制下,依然孕育出了一批拥有技术基因的互联网公司。尽管这些企业无法像一些平台公司那样迅速扩张,但在未来的产业互联网浪潮中,上海在整个互联网商业格局中的地位或许会显著提升。例如,上海目前有超过 1000 家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企业,而泛人工智能的企业超过 3000 家。同时,在半导体芯片领域,上海的产值在 2016 年就已突破千亿,成为国内最大的半导体基地。
这一切得益于上海的制造业根基。借助这个基础,新能源汽车在上海崛起。而随着造车热潮的兴起,许多互联网企业也相应参与其中。马斯克将特斯拉的超级工厂设在上海,他表示:“上海的特斯拉超级工厂令人震撼,这是世界上少见的成功案例”。此外,在特斯拉工厂不远处,威马汽车与蔚来也在此扎根。
尽管上海似乎无法再孕育出太多光彩夺目的超级平台公司,但在这背后还有很多至关重要的企业存在。总结这十年,是否是上海错过了互联网,或是互联网错过了上海,其实已经无关紧要。但可以肯定的是,上海正在进行改变,而这对中国未来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来说,或许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