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3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B 站作为国内重要的视频内容平台,吸引了大量创作者入驻,其中不乏百万粉丝级别的 UP 主。然而,这些头部创作者的生存状况却并不乐观。兔头学姐张铁根便是其中之一,他坦言,团队三人依靠信用卡维持房租开支,即便在垂直领域已属头部,也难以养活整个团队。
张铁根自 2019 年起开始运营 B 站账号,团队目前由三人组成,运营三个账号,其中主账号粉丝达 200 多万,其余两个小号粉丝数合计 40 多万。尽管能够通过广告获得一定收入,但商单的不稳定仍让团队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他回忆道,去年年底临近春节时,团队连续几个月未接到任何广告订单。
类似的困境并非个例。近期,多位百万粉丝级别的 UP 主相继宣布停更,引发外界对 B 站商业化模式及 UP 主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其中,“靠脸吃饭的徐大王”、“-LKs-”和“我是怪异君”等知名 UP 主均公开表示,由于盈利能力不足或经营压力过大,不得不暂停更新。
商业化难题显现
B 站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停更潮”这一说法过于夸张,站内仍有大量活跃 UP 主,个别创作者的调整属于正常现象。但张铁根指出,虽然整体趋势平稳,但确实存在部分全职 UP 主因经营困难而退出的现象。他分析称,这既涉及 UP 主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也与平台的运营模式密切相关。
具体来看,B 站近年来加速推进商业化进程,尤其是短视频板块的崛起,对传统长视频内容形成了较大冲击。一方面,短视频因其制作周期短、传播速度快的优势,迅速吸引了大量新创作者加入;另一方面,B 站的推荐机制逐渐倾向于短视频内容,导致长视频创作者的曝光率下降。
“我们的粉丝数量从 100 万增长到 200 万,但视频播放量却从 50 多万降至 30 多万。”张铁根举例说,这种反常现象表明,推荐机制的变化直接影响了 UP 主的内容影响力。此外,B 站的主要广告客户集中在电商和游戏领域,而这些品牌往往更倾向于与头部 UP 主合作,中腰部 UP 主则难以获得足够的商业机会。
创作激励政策缩水
除了商单收入外,UP 主还能从 B 站的创作激励计划中获取部分收益。该计划根据视频播放量、点赞数等因素给予现金奖励。然而,由于 B 站在过去几年持续亏损,创作激励标准逐年降低,这对许多中小型 UP 主构成了严重打击。
数据显示,2022 年 B 站净亏损高达 75.08 亿元,同比增长 10.26%。在此背景下,平台不得不削减对 UP 主的支持力度,以控制运营成本。一位专注于游戏视频的 UP 主表示,她的创作激励收益在过去两年内减少了近一半,这让她逐渐失去了更新的动力。
全职 UP 主的生存挑战
对于全职 UP 主而言,盈利是维持团队运作的关键。张铁根透露,制作一期高质量视频的成本约为 3 万元,而他所在的团队每月仅能通过签约费和流量分成勉强覆盖这笔开销。这意味着,如果没有稳定的商单支持,UP 主很可能陷入“用爱发电”的窘境。
值得注意的是,UP 主的收入来源通常包括广告、创作激励、直播分成和粉丝打赏等多个方面。但对于百万粉丝级别的 UP 主而言,广告仍是主要收入来源,而创作激励仅占总收入的一小部分。相比之下,中小型 UP 主由于缺乏商单渠道,收入结构更加单一,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平台与 UP 主之间的博弈
除了外部因素,B 站内部的运营策略也成为制约 UP 主发展的关键。张铁根指出,B 站近年来大力推广短视频功能,试图通过 Story Mode 提升广告效率,但此举却对长视频内容造成了巨大冲击。他强调,新推荐机制更注重完播率等短期指标,而非长期内容质量,这使得许多专注于深度内容创作的 UP 主失去了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B 站与 UP 主之间的关系也趋于紧张。过去几年间,西瓜视频等竞争对手通过高薪挖角 UP 主,导致 B 站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性措施,包括限制头部 UP 主的曝光范围和影响力。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有助于稳定平台生态,但从长远来看却削弱了 UP 主的积极性,不利于社区文化的健康发展。
寻找平衡点
面对当前复杂的局面,B 站亟需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商业化需求又能留住优质内容创作者的道路。中国青年剧作家导演向凯建议,平台应重新审视现有的推荐机制,赋予长视频更多的展示机会,同时加大对中腰部 UP 主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发展。
同时,B 站还需优化广告分配机制,让更多 UP 主有机会接触到优质品牌资源。只有当 UP 主和平台形成良性互动时,才能真正激发内容创作的活力,推动整个社区走向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