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5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东南亚市场迎来了一场投资热潮,吸引了众多中国互联网巨头、风险投资机构甚至家族办公室纷纷入驻,试图在这片尚未完全开发的土地上掘金。然而,伴随着热潮的涌动,也隐藏着不少风险和陷阱。许多早期投进去的项目,最后都陷入了“被套牢”的困境,变成了“接盘侠”。
东南亚为何成为投资新宠?
2022 年 6 月,一位知名投资人曾问过全球知名的投资大咖沈南鹏:“如果手中有 20 亿美元,用来投除了中国和美国之外的市场,你会投哪里?”答曰——东南亚。这也显示出,近年来,东南亚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的“风口”。
过去两年,全球热钱纷纷涌入东南亚市场,无论是个别大 V 还是诸多 VC 基金,都将目光聚焦这里。2022 年,即便在全球经济下行、宏观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东南亚的风险投资仍然表现亮眼。据越海资本统计,全年有超过 650 笔投资,总金额接近 100 亿美元,交易数量和金额都接近 2021 年的高水平。新加坡与印尼占据了总 VC 市场的 70% 以上份额,金融科技和电商成为最热门的两个赛道。
相比中美两大互联网市场的趋于饱和,东南亚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一是区域经济增长强劲。亚洲开发银行数据显示,2022 年东南亚经济增长达到 5.5%,高于中国的 3.8%、欧盟的 3% 和美国的 1.5%。预计到 2030 年,东南亚将跃升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二是年轻化的人口结构带来巨大红利。这个地区超过 6.5 亿人口,平均年龄只有 30.2 岁,远低于中国的 38.4 岁和欧洲的 44.1 岁。互联网普及率也在加速提升,超过 4 亿人在线,为电商、金融科技等行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劳动力成本低廉,土地优势明显。随着价值链向东南亚转移,许多企业开始在这片热土布局,为全球供应链增添了新活力。
“Copy from China”的模式难以复制
很多投资者都认为,东南亚市场的潜力和中国类似,似乎只要复制中国的成功路径,就能在这里也闯出一片天。但事实证明,这种想法大多过于理想化。曾经被认为是出海“终极逻辑”的孙正义“时光机理论”,在东南亚似乎已经失灵——因为成功的中国模式很难直接复制到这个区域。实际上,投资东南亚的基金业绩并不好,很多基金的收益率(DPI)甚至还不到 1。
一些基金负责人表示,东南亚的绩效“非常难看”。一个捐赠基金负责人提到,从 2015 年开始投资,八年来表现最好的一期基金 DPI 也就 0.7,甚至比中国市场最差的基金表现还差。这说明,东南亚的投资回报远没有预期的那么美好,反倒暗藏许多风险和挑战。
东南亚市场的“坑”都有哪些?
投资专家指出,东南亚的风险和复杂性远超预期。其主要坑包括:
- 市场割裂,难以统一 。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市场成熟度、互联网渗透率、用户习惯、文化宗教差异巨大。整体来看,东南亚并不是一个大而统一的市场,而是一个“伞状”的碎片化区域。
- 政商环境复杂,政策难以把控 。不同国家“各自为政”,政策频繁变化,给创业者和投资者带来极大挑战。致使以中国模式复制的企业难以“家喻户晓”,很多事情必须因地制宜,具体分析。
- 估值偏高,基础薄弱 。不少中国 VC 凭借中国的成功经验,给东南亚的公司开出高估值,但实际运营和市场规模远未支撑这些估值。例如,“东南亚腾讯”Sea,曾在 2020 年市值超 2000 亿美元,但如今缩水到不到 400 亿美元,股价持续暴跌,阵容裁员,也折射出隐忧。
- 项目同质化严重,内卷激烈 。不少 VC 投资的项目高度重合,比如多个基金投资了类似的电商、借贷、母婴等赛道,市场同质化导致竞争激烈,盈利变得更加困难。
此外,很多大型企业和 VC 都相信“消费升级”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但事实上,东南亚的消费还没有达到那一波高潮。许多“消费迭代”项目,距离成熟还差很远。某位投资负责人表示,东南亚距离实现像中国那样的消费升级还很遥远,更别说产生“超级巨头”了。
“套牢”中国企业的困境
面对东南亚的潜在市场,许多中国企业曾怀揣梦想,试图复制中国成功的商业模式,但现实证明,难度远高于预期。无论是退出难,还是项目无法盈利,很多项目都陷入了“被套牢”的被动局面。
在退出方面,东南亚的上市通道极为有限。对于一些规模较大的项目,基本只能在美股市场寻找退出机会。而且,很多投进去的项目估值过高,盈利难度大,最终连 IPO 都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甚至有案例显示,印尼最大电商和出行平台上市后,市值大幅缩水,股价持续下跌,裁员风暴不断。这些公司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在东南亚逐渐被证明不可持续。
更悲观的是,缺乏流动性市场意味着接盘者稀缺,很多基金在高点接盘后,难以找到后续退出方式。很多投资者都感叹:“在东南亚,几乎没有成熟的流动性市场,出路少得可怜。”
投资建议:理清思路,规避风险
面对复杂的东南亚市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合理配置资产,避免过度分散 。在多元化的同时,集中度也要把握好。根据自身资源和能力,谨慎布局,避免盲目追随潮流或过度分散导致的“散沙”状态。
- 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投资 。不要盲目信任“体验式投资”,要清楚自己对不同国家和行业的了解程度。不断学习,适度试错,逐步积累经验。
- 关注宏观周期变化 。在不同的市场周期里,合理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未来十年,市场波动会越来越频繁,提高资产配置的弹性尤为重要。
总体来看,东南亚市场的潜力巨大,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投资者需要理性分析,谨慎布局,避免盲目追逐,才能在这片“新蓝海”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