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07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除了曹操曾在此定都,有座人口不过百余万的四线小城,因“造假”在全球市场声名大噪,还诞生了行业里的世界第一大制造商,而且这“假”造得让全世界都心服口服。
称霸世界
曾定都许昌的曹操,自编自演“割发代首”,为三国增添传奇色彩。如今在许昌续写传奇的,是假发。
脱发是全球性难题,中国虽有 2.5 亿脱发人群,在全球脱发率排行榜上却名次不高。2018 年,Infographics 发布的世界脱发率地图显示,捷克以 42.79% 的脱发率位居全球之首,西班牙、法国紧随其后,美国也接近 40%。而给庞大脱发人群带来希望的假发,大多产自中国。2018 年,中国假发出口达 36 亿美元,占据全球约 80% 的市场份额。在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上,假发是中国最热门的出口商品之一,平均每 2 秒就能卖出一顶。
在美国,媒体曾感慨:“整个好莱坞有一半的头发都是假的。”美国前“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以及碧昂丝、蕾哈娜等明星都是中国假发的忠实用户。按肤色划分,黑人是全球假发的最大消费群体,即便在美国这个最大市场,消费人群也多为非洲裔。
“你是从中国来的?能帮我买一顶假发吗?”这是很多在非洲的中国人常听到的问题。2017 年,非洲的发制品消费额达到 43 亿美元。假发对非洲女性而言是刚性需求,数据表明,非洲女性人均拥有 3 至 5 顶假发。甚至在非洲不少国家,恋人之间互送的不是鲜花,而是假发。在黑人社交圈,假发还是一种隐性的财富象征,意味着有财力打理发型。很多人努力一生,只为实现“假发自由”。一顶优质假发价格高达数百美元,被非洲人称作“黑金”,抢劫假发的案件屡见不鲜。
而这些备受外国人青睐的假发,大多来自河南许昌。2018 年,许昌假发出口额约 10.73 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额的 28%,几乎供应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假发,许昌也因此被誉为“假发之都”。在这座人口不多的四线小城,假发从业者多达 30 多万人,几乎三分之一的人都与假发行业有关,大街小巷分布着超过 5000 个假发制作工坊。这里还诞生了世界第一大假发制造商——瑞贝卡。
缘起
古埃及人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假发,是世界上最早佩戴假发的民族。后来,假发传入欧洲,经英王查理二世、法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等人的推动而盛行。中国人戴假发的历史同样悠久,《诗经》中多次提及假发;唐朝时已开始进口假发(属国进贡);到了清代,随着西洋文化传入,假发再度流行,雍正、慈禧太后都是假发的爱好者。
许昌与假发的渊源,始于一位德国商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许昌人白锡和在山东做生意时,遇到一个收购头发的德国人,受利益驱使,他与德国商人合伙在许昌创办发庄“德兴义”,就地收购头发,并将一些假发初级加工技术引入许昌推广。后来,白锡和的假发生意越做越大,成为当地富豪。在他的影响下,许昌涌现出众多发庄,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原发集散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许昌仅作为原料中心,日韩掌控着全球假发的生产技术和销售网络,从许昌收走原发后制成假发出售,赚取了约 7 成的利润。
日韩假发业的兴起是一个典型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故事。上世纪 50 年代,PU(聚氨酯)制作假发在美国兴起,后经产业转移传入香港。香港假发大王李文汉创立的香港龙公司抓住机遇,与国营青岛第二发制品厂建立联营公司。期间,龙公司因 PU 产品裂缝问题退出大陆。青岛第二发制品厂独立攻克 PU 胶技术,成为青岛市外汇指标最多的工厂。二发取得成功后,日本的阿德兰斯与之合作,6 年后学成技术返回日本建厂,成为日本最大的假发生产销售商。韩国的阿特公司也借助日本技术迅速崛起。最终,二发培养出世界级的企业,自己却因体制问题倒闭。20 世纪 60 年代,日韩已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全球主要市场,而许昌则一直因技术问题被二发的徒子徒孙们压榨利润。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大的假发消费市场,韩国一度掌控了从假发货源采购、运输到终端零售的全部环节。在终端市场,韩国人经营的美国美容产品店超过 8000 家,在以直销为主的美国,这些店曾是假发在美国唯一的销售渠道。这种格局一直持续到上世纪 90 年代,直到日韩假发企业因资源和用工成本问题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山东青岛、河南许昌等地,许昌才从原料基地迈向代工中心。
蚂蚁军团
看着许昌发企长期“为他人做嫁衣”,许昌的假发小贩郑有全心中不服,“不行!我们不能一直这么傻下去,钱不能都让老外赚!”1990 年,郑有全投资 35 万,带领 30 多名乡亲来到县城,成立许昌县发制品总厂。
然而,制作假发需要一种名为三联机的设备,国内没有生产,外商又垄断着不肯出售。郑有全只好从青岛韩国工厂请来退休老师傅,让其凭记忆绘制三联机图纸,找机械制造厂制作样机,然后反复修改。在这种近乎原始的技术摸索下,郑有全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设备、技术和第一批技术工人。
但渠道问题若不解决,仍只能走代加工的老路。1993 年,郑有全巧妙地“借船出海”,与美国新亚国际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河南瑞贝卡发制品有限公司。这是许昌假发首次以自主品牌打通美国直销渠道。凭借过硬品质、丰富品类和价格优势,瑞贝卡迅速挤掉韩国企业,成为美国市场霸主。2003 年,瑞贝卡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假发厂,并成功在 A 股上市,成为“假发第一股”。2008 年胡润富豪榜上,郑有全以 20 亿身家成为河南首富。
在郑有全和瑞贝卡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许昌发企开始创立自主品牌。但它们没那么幸运,韩商的直销渠道仍是难以跨越的障碍。转折点出现在 2014 年,这一年,在阿里跨境电商平台速卖通上,假发“爆冷”进入跨境销售前三名,平均每天全球销量超 4 万,其中许昌发企占据 85% 以上的交易额,这让美国的韩商始料未及。
过去,只有年销售额上亿的企业才有能力建立自主渠道。如今,只要有货源,哪怕只有一间仓库,也能直接将假发卖到世界各地。自 2010 年起,跨境电商的崛起为许昌发企开辟了新通道。数以千计的许昌发企如同“蚂蚁军团”,用一个个小额跨境订单取代原来的大宗分销采购订单,在全球迅速抢占市场。以美国市场为例,尽管韩商的直销渠道垄断依然存在,但市场正逐渐被分流,如今 50% 的市场已被许昌发企占据。2018 年,仅速卖通平台,假发在美国的销售额约 5 亿美金,约占美国全年假发销售额的 13%。平台上,营收额突破千万的许昌发企超过 50 家,过亿的有 10 多家,还有一家超过 5 亿。
如今,跨境电商产业园、全国发制品协会、国家发制品及护发用品质检中心等相继在许昌落地。历经百年发展,借助电商的翅膀,许昌正走出原料集散地和代工中心的传统模式,从日韩手中夺回话语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另一个假发中心——青岛,那里集中了全世界最成熟的假发技术,却始终未能突破代工模式,至今仍充当着日韩品牌的“血汗工厂”。
新的困境
工艺取得突破后,原材料成为困扰许昌假发产业的新难题。假发原料主要有人发、化纤丝、混合丝(人发与化纤丝混合)三大类,其中人发最为珍贵且昂贵,顶级人发每公斤价格高达上千元。由于许昌假发产业的发展,中国成为人发最大的进口国。
早年,许昌的假发原料多来自本土,河南、山东、湖南、四川、云南等地都是原料大省。后来,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大,国产原料供不应求。许昌人凭借一台计算器和简单的沟通,将收头发的版图扩展到世界各地,只要有长头发的国家,都有他们的身影。最高峰时,许昌有 2 万人的头发收购大军,每年将世界各地上千吨的头发汇聚到许昌的大小作坊,加工成假发后再销往全球。中东、南亚和东南亚国家都是许昌收发人的理想之地。巴基斯坦官方数据显示,过去五年,该国向许昌运送了 10 万公斤头发。靠假发出口,印度每年为当地带来约 206 亿印度卢比(约 20 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然而,收假发的黄金时代已离许昌人远去。2018 年 12 月 31 日,新版《进口废物管理目录》正式实施,进口头发被视为“洋垃圾”,国外头发收购被叫停,国内头发也越来越难收购,导致原料价格不断上涨。为此,以瑞贝卡为首的头部企业开始将工厂转移到非洲。好在非洲工人工资约为国内的五分之一,每公斤原料也便宜 3 到 5 元。2017 年起,瑞贝卡在尼日利亚、加纳、柬埔寨、莫桑比克设立了 4 个加工厂,非洲市场业务发展迅猛。政策终结了许昌人几十年的跨国收假发之旅,同时促使中国假发企业向非洲等第三方国家进行新一轮产业转移。或许,德国商人与许昌假发的故事,会在非洲大陆再次上演。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长期难以打开,成为许昌发企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假发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毛利率远高于海外。以瑞贝卡为例,2019 年国内市场营收占比不足 15%,但毛利率高达 60.98%,而非洲和美洲市场毛利率分别仅为 39.33% 和 10.27%。
在国际舞台上,许昌假发依旧势不可挡。2018 年,中国假发在南非、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以 300% 的增幅快速增长,在欧洲国家的销量同比涨幅也超过 50%。2019 年,瑞贝卡占据了非洲 6 成和美国近 3 成的市场份额。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假发制品只有 10% 用于国内需求。中国有 2.5 亿脱发人群,市场规模却仅 45 亿。
在中国,人们有众多方法阻止脱发人群购买假发。自古以来,中国人讲究“本真”,潜意识中往往对戴假发存在抵触情绪,更倾向于将大量资金投入到防治脱发产品上。从章光 101 到霸王防脱,市面上爆款防脱发产品层出不穷。2010 年,霸王因“致癌”丑闻声誉受损后,释放出的市场红利并未被假发企业获取,而是被迅速崛起的养发、植发行业收入囊中。2014 年,中国养发行业市场规模仅 8 亿元;到 2017 年,已达 100 亿元。目前热门的养发品牌丝域线下门店超过 2000 家,黑奥秘也有 700 家。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 年以来,植发行业市场规模 4 年时间接近翻了 3 倍。以行业龙头雍禾植发为例,过去 5 年里,其营收规模从 3000 万元增长至 10 亿元,年化增长率超过 200%。
可悲的是,许昌假发历经百年,从原材料集散地、代工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征服世界的“假发之都”,却在中国人难以改变的消费观念面前遭遇挫折。目前,行业达成的唯一共识是,或许只能参照日本,等待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情况才可能有所改变。许昌人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大概就是陪大家一起慢慢变老,见证头发一天天变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