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3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1990 年的春天,年事已高的邓小平来到上海,这是他连续第三年在这里过春节。他感慨这里的气候与自己的家乡相似。尽管正值新春佳节,热闹非凡,但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心中始终牵挂着一个问题:上海的发展步伐似乎慢了下来。
邓小平提出疑问,希望上海的领导们思考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树立更加开放的形象。在离开上海返回北京之前,他对上海市委领导表示,支持开发浦东的提议。回到北京后,他又多次强调,即使已经退休,仍需关注浦东的开发工作。
1.‘新’:金融驱动
1990 年 4 月 18 日,开发浦东的消息正式公布。然而,许多人疑惑为何深圳被称为‘特区’,而浦东则被称为‘新区’。据官方记载,当时领导层解释称,如果各地都设立‘特区’,那么‘特区’的概念将失去意义,因此最终选择了‘新区’这一名称,寓意特殊中的特别。
彼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资源匮乏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经济特区’而言,政策支持尤为重要。邓小平曾说过,中央没有钱,但可以提供政策支持,鼓励地方自主发展。浦东起步时条件艰苦,甚至流传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1993 年,浦东新区的财政收入仅为 12 亿元,仅占上海全市财政总收入的不到 5%。
然而,浦东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为了推动发展,浦东创新性地采用了‘土地空转’模式,即通过资金空转实现土地的实际流转。例如,金桥开发区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财务操作,成功引入资金并盘活土地资源。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还开创了中外合资企业的先河。
此外,1995 年召开的‘川沙会议’为浦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会议上,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浦东不应简单复制深圳的制造业模式,而是应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这一决策催生了国务院‘61 号文件’,标志着中国金融改革的开端,陆家嘴逐渐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2.‘敢’:勇于突破
回顾浦东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其敢于创新的精神贯穿始终。1994 年的陆家嘴俯瞰图显示,这片区域当时还是一片低矮建筑,与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相距甚远。然而,浦东人却有着更高的追求,他们明确表示要对标纽约华尔街和伦敦金融城。
浦东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利益分配问题常常成为阻碍。面对重重困难,浦东人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例如,外高桥保税区在筹建初期就遇到了诸多阻力。为了吸引外资,保税区计划建立生产资料交易市场,这一举措触动了一些既得利益者的蛋糕,但最终还是得以顺利推进。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外高桥港口建设。当时,仅有一台桥吊用于装卸货物,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外贸需求。外高桥保税区大胆尝试,通过担保贷款的方式引进了两台国际最先进的桥吊设备。尽管这一做法一度面临法律争议,但在市长的支持下得以继续实施。如今,外高桥一天的经营收入已超过金茂大厦的价值。
3.‘快’:高效执行
浦东的快速发展得益于高效的执行力。1996 年末,一支调研小组前往多个国家考察自由贸易区,仅用两周时间便完成了全部行程。回国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条例》迅速出台并于次年实施,为浦东的开放奠定了基础。
在外高桥保税区运营过程中,‘先入区,后报关’的创新模式极大提升了物流效率,缩短了运输时间和成本。同时,浦东率先推行‘一门式’政务服务,实现了企业办理手续的高效便捷,审批速度大幅提升。
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同样体现了浦东的‘快’。尽管起步时环境简陋,但凭借快速决策和高效执行,吸引了众多优质企业入驻。例如,中芯国际在张江的工厂仅用 13 个月便建成,这一速度远超国际平均水平。
4. 结语
从 1990 年到 2020 年,浦东的税收增长了 305 倍,GDP 增长了 211 倍。从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张江科学城,浦东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改革开放的成果。浦东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坚持‘新’‘敢’‘快’的理念,就能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