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心”城市扬州,加速迈向万亿征程

38次阅读

共计 141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江苏“十三太保”里,扬州堪称“中心”城市。它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其下辖的县级市高邮在 2018 年被官方认定为“江苏之心”。

扬州凭借独特的航运优势,历史上曾是全国重要的商贸城市。但近代以来,随着运河航运功能衰退,海运、铁路兴起,扬州逐渐沉寂,经济规模在江苏长期排第 7 位。今年,“慢悠悠”的扬州开始着急,频频喊话要突破“居中思维”。

扬州急了

扬州曾是明清商业之都,一度依赖盐业贸易。墨尔本大学历史系教授安东篱在《说扬州:明清商业之都的沉浮》中提到,当时众多省份消费者的财富汇聚扬州,使其成为东南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然而,20 世纪初盐业贸易消失,运河航运功能衰弱,扬州走向没落。1996 年“扬泰分家”,扬州 GDP 排名大幅后退,常被诟病发展“温吞”,困于“居中思维”。

今年上半年,扬州 GDP 达 3417.36 亿元,同比增长 6.2%,仍居省内第 7。徐州 GDP 已超 4000 亿元,盐城 GDP 达 3413.41 亿元,与扬州差距缩小,且盐城多项指标领先,反超态势明显。在此背景下,扬州“急”了。

今年 5 月,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今年是扬州的“发力奋进年”,要摒弃“居中思维”。不久前,扬州召开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推进会,明确行动目标,发布《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提出到 2025 年力争实现“211”规模目标,王进健还指出扬州到 2025 年工业开票过万亿元,“十五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元。

转型升级

上世纪 70 年代,江苏中部发现油田,扬州凭借此优势较早确立化工产业优势。2003 年 10 月,扬州化工园区成为当地石化产业重要载体,在 2022 年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中排名第 8,多项单项排名靠前。

但近年来,受环保趋严等因素影响,扬州化工及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面临挑战。2017 年至 2021 年,扬州化工产业营收大幅下滑,即便 2021 年有所回升,仍未摆脱营收腰斩局面。这与江苏推进化工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有关,扬州化工园区产业规划面积压缩,城区重污染企业搬迁,化工企业压减率超八成。

此外,扬州重要支柱电气机械产业也面临困境,2017 年至 2021 年营收下滑,2021 年才开始回升。同期,扬州整个制造业规模大幅缩水。加速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规模,成为扬州的紧迫任务。2020 年 10 月,扬州推动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化工园区一批特色新材料重大项目投产或加快建设,冲击千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

再造枢纽

扬州历史上三次鼎盛多因交通发达。第一次是汉代刘濞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第二次是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第三次是清朝扬州成为盐业集散地。不少观点认为铁路发展滞后是扬州衰落原因之一,但如今局面已改变。

2020 年 12 月,连淮扬镇铁路开通,扬州迈入高铁时代,将成为“十字交叉”枢纽城市。扬州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印德明分析,高铁将为扬州发展提速,未来扬州有 4 条铁路交会,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发展要素将加速流动聚集。

江苏省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吕永刚分析,进入高铁时代后,扬州突破交通短板,产业基础等优势凸显,投资吸引力增强,去年扬州工业投资增速等列全省第一。同时,扬州推进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昔日“黄金水道”重焕活力。

扬州在重塑枢纽优势的同时,提出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方案》提出聚焦“613”产业体系,实施六大行动,到 2027 年设定工业开票销售目标。扬州冲刺万亿城市,考验的是其勇争第一的魄力和久久为功的耐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