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第一城的变更:未来城市的轨道梦想

8次阅读

共计 14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似乎迎来了发展的高峰。自从去年 12 月以来,中国至少有 14 条地铁新线相继投入运营。尤其是在 12 月 30 日,北京地铁三条新线的开通,使得其运营总里程首次突破 836 公里,正式超过上海,重回“地铁第一城”的宝座。

目前,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在朝着“1000 公里俱乐部”迈进。在这两座城市激烈竞争的背后,许多超大城市的轨道交通里程也在不断扩展。截至 2023 年,重庆也成功加入“500 公里俱乐部”,全国已经有 8 个城市在这一里程以上;而在排名上,成都、深圳、武汉等城市也在持续竞争,不断变动中。

更吸引人的是,在城市发展进入都市圈的新时代,越来越多的中小城市也开始了它们的“地铁梦”。例如,一条新开通的郑许线成功将许昌带入了“地铁时代”;而西安地铁 1 号线三期的开通则让咸阳也融入了地铁网络。

北京和上海的竞争

在元旦假期的第一天,北京迎来了三条新地铁线的投入使用,成功登顶全国“地铁第一城”。这次的胜利,其实是一种回归。在 1969 年 10 月,北京地铁一期工程通车,成为中国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而整整 24 年后,上海才迎来了其地铁的初步发展。

2001 年,北京为了顺利举办奥运会,加快了地铁的建设速度。从两条线和 54 公里运营里程,到 2008 年时的八条线和 200 公里,发展速度令人瞩目。上海的发展同样是快速的。其凭借 2010 年世博会的契机,迅速扩展了地铁网络,最终在 2013 年末达到 567 公里,成为世界第一。

然而,上海的轨道交通建设目前正在进行调整。由于地铁建设的高成本,上海市开始转向市域铁路的建设,更注重成本控制。到 2035 年,上海计划实现“三个 1000 公里”的目标,包括地铁、市域铁路和城际铁路。

与之相比,北京则在地铁建设上保持着较快的进度,计划到 2025 年实现 1000 公里的目标。这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北京可能会继续在里程上保持领先地位。

扩大的“500 公里俱乐部”

除了京沪之间的角逐,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在积极争取进入“500 公里俱乐部”之中。近期,重庆的轨交 18 号线开通后,城市轨交运营里程已达 538 公里,正式超越南京和武汉,晋级全国第六大轨交城市。同时,成都的城市轨交运营里程也达到了 601.7 公里,回到了全国第四的位子。

随着重庆的加入,“500 公里俱乐部”现已扩展至 8 个城市。北京和上海分别在 800 公里的位置领跑,广州和成都紧随其后,深圳、重庆、武汉和杭州也在 500 公里的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南京则有望成为下一个打破瓶颈的城市。

目前,江苏省在建的地铁线路众多,南京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包括多条骨干线路,势必将继续推高其位次。而郑州、西安等城市也在不断扩展其轨道交通建设,争取更高的里程。

城市的轨道梦想

地铁不仅是城市交通出行的便利,更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城市的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预测,2023 年全国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将达到 4358 亿元,成为各地争相申请地铁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不过,面对财政压力加大和政策收紧,一些普通地级市在争取地铁建设资质上依然面临困难。但通过推动跨市地铁建设,中小城市的“地铁梦”似乎也越来越触手可及。

在 2023 年,苏州和长沙的城际轨道相继开通,连接了周边城市,缩短了通勤时间。而西安的地铁四期和郑州的市域铁路也展现出积极的建设势头。长三角地区的跨市轨道交通建设尤为密集,南京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积极,推动了与周边城市的地铁联通。

从运营效率出发,轨道交通的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层次的功能定位,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市地铁建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