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对工厂工作敬而远之?

9次阅读

共计 13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陕西汉中,有一间曾经拥有 200 名工人的包装厂,现在只剩下 30 多名工人,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 40 岁以上。厂老板的儿子长远提到,这间当地规模第二大的工厂已经有十年没有招到 40 岁以下的工人,年轻人都去大城市打拼,只剩下留守的“大龄妇女”。

年轻人为何纷纷离开这些工厂?是否还有理由让他们回归制造业?失去年轻人的工厂,一方面是环境和待遇的原因,另一方面又有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因素。

远在陕西的广东,50 岁的夏阿姨每天按时到厂工作。这些年,她在流水线上完成简单的标签贴附,已坚持了十年。夏阿姨的工厂主要生产常见的塑料制品,对工人的要求几乎为零。她回忆说,最初还会有一些年轻女孩过来,但近几年再也没有了。留在的,都是和她年龄相仿的朋友们。

工作虽然简单、收入稳定,但年复一年后,许多年轻人选择不再留下。有些人觉得薪水低,有的则认为工作太单调。夏阿姨告诉我们,她十年前入厂时的基本工资是 1100 元,现在已涨到 2200 元,虽然收入增加,但生活成本也是随之上涨。“现在租房得 1300 元,物价也高了,生活压力明显加大。”她无奈地说。

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进入电子厂,那里不仅包吃住,且薪水更高,基本工资加上加班,能拿到 6000 元到 8000 元。然而相对的,他们必须接受更加严格的管理,手机不能带入车间,上厕所需提前请假,这种压抑的环境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长远指出,尽管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有高效的流水线作业,但年轻人难以接受这种单调的工作方式。

年轻人对进入工厂工作的拒绝,与他们的职业尊严感密切相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批年轻人涌入工厂追寻梦想,那时很多人因获得的报酬高于父母一年的收入而感到骄傲。然而,今日的社会舆论环境变化,使得“进厂打工”变成了一种被低看待的职业选择。

以阿杰为例,他曾在深圳工作过一年,从经济角度来说,的确收入不错,但是他感受到工厂的管理如同军事化,让他觉得自己只是流水线的一颗螺丝。即便他每月能收到一万元的工资,对着新朋友却不愿提及自己的工作。“在村里,大家对于工厂工作颇有成见,虽然我赚得多,但提到这一点时他们态度一转就变得高人一等。”

和阿杰不同,大壮也曾尝试“进厂打工”,但体验后选择了外卖骑手这份工作。“薪水其实差不多,但我需要更多的自由。外卖骑手的工作让我有更多新鲜感,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而在大众心目中,外卖骑手的形象也在逐渐转变,变得更加被社会所接受,甚至是认可。

年轻人拒绝进厂的原因,表面看似工厂的吸引力不足,其实更深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职业和人生理想的不同期待。许多人对未来没有太大的幻想,选择轻松的生活,宁愿做副业或者寻找灵活工作,而不是接受固定工的枯燥。

如今,随着经济转型,个别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制造业,其实工厂急需调整人才战略,以吸引更年轻的劳动力。青云,一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 HR,提醒大家,年轻人对工作的期待已经在改变,他们渴望看到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像提供员工公寓、建立晋升机制等方式,都能够吸引年轻人的加入。

简单来说,年轻人不愿“进厂”的现象并非是偶然,而是现代教育、社会观念与工作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工厂若想吸引新一代的工人,必须与时俱进,创造一个更多元化和友好的工作环境,才能获得未来的生机。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