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不只是凭借地理优势的经济奇迹

10次阅读

共计 422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这座城市虽小,却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的城市之一,仅有 1573 平方公里,与深圳相比少了 424 平方公里,仅相当于重庆的 1 /52、北京的 1 /10、武汉的 1 /5。精华部分集中在一座小岛上,到处可见咖啡馆,充满小资情调。

然而,这座小城却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它是中国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辐射全球各大港口城市;它是海峡两岸融合的核心,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它更是福建省的经济领头羊,以 1.4% 的土地创造了全省 1 / 7 的 GDP、1/ 4 的税收、1/ 2 的外贸进出口和外商投资。

厦门的命运正在悄然变化。从融入全球化到推动内循环经济,这座东南沿海小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2022 年,厦门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经济增速排名第一。过去十年间,其 GDP 从 2922 亿跃升至 7802 亿,增幅达 2.4 倍,年均增速 7.8%。同期,厦门在全国的排名也从第 49 位上升到第 31 位,进步了 18 个位次。仿佛一夜之间,它从“小而美”的城市成长为与大连(8430 亿元 GDP)比肩的经济体。预计几年后,厦门或将迈入万亿俱乐部。

港口:厦门的第一张王牌

厦门的第一张牌是港口。元代时,泉州港被称为“世界第一大港”,其货物吞吐量是地中海沿岸港口的百倍。彼时,厦门港只是泉州港的附属港口。后来,由于清朝实行海禁、倭寇侵扰,贸易重心逐渐转向欧洲,东方古港走向衰落,而厦门港却被英国人看中,成为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福建内陆的茶叶、烟丝等商品需经厦门出口,台湾的军饷和民生物资也通过厦门转运。这种变化为厦门带来了命运的转折。上世纪八十年代,福建有两个地方争夺经济特区资格,一个是福州琅岐岛,另一个是厦门岛。尽管福州靠近海洋,但厦门的海域更加开阔,港外有众多岛屿遮挡,形成了优越的避风条件。最终,厦门脱颖而出,率先接轨世界。

2012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支持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于福建、江西等内陆省份以及两岸“三通”的需求。厦门港成为中国第四个国际航运中心,与上海、天津、大连齐名。厦门港不仅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且自身也非常努力,建成全球首个第四代自动化码头,该码头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智能车辆调度、自动化装卸和无人驾驶运输等功能,效率大幅提升。

这些技术革新使厦门港的货物处理能力显著增强,成为世界第十四大集装箱港口,远超福州港(第 57 位)和泉州港(第 91 位)。漳州的 80% 外贸出口依赖厦门口岸,泉州的鞋帽服装等产品也需通过厦门出口,泉州港甚至成为厦门港的“腹地”。此外,福建唯一的中欧班列起点设在厦门,使其成为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在全球化浪潮中,厦门凭借港口优势迅速崛起,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过去十年,厦门的外贸依存度一直高于 100%,外贸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2022 年,厦门进出口总额达 9226 亿元,位居全国前十,排名第八。尽管 GDP 低于天津、青岛和大连,但其外贸总额却超过了这三个城市。

两岸融合:厦门的第二张王牌

厦门的第二张牌是台资。厦门与台湾同属闽南语文化圈,双方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近年来,台资企业在厦门的数量迅速增长,从 2010 年的 3112 家增至 2022 年的 8407 家,成为厦门外资企业中的主力。截至 2023 年 3 月,厦门已批准台资项目 9929 个,合同台资达 236.99 亿美元。

2021 年,厦门引进了 20 多家台湾百强企业,累计实际使用台资 117 亿美元,台资工业企业产值占厦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 1 /4。厦门口岸的台湾水果、食品、酒类、图书、大米等进口量稳居大陆第一,成为大陆最大的对台贸易口岸。

虽然昆山的台资规模大于厦门,但厦门的目标并非竞争,而是致力于成为两岸融合的试验田。产业融合是第一步。2006 年,台湾最大的薄膜电晶体液晶显示器制造商友达光电在厦门火炬产业园扎根,带动了一批台湾企业相继落户,如冠捷科技、宸鸿科技等。同时,也推动了厦门本地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上百家配套企业,打造出厦门首条千亿产业链。

厦门生产的液晶显示屏占全球 10%,车载屏占全球 20%,高阶电视显示屏产量全球第一。许多台湾研发的科技产品在厦门完成量产,然后通过空运或海运出口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世界级的“光电王国”。

集成电路产业同样是厦门与台湾深度合作的典范。2014 年,台湾联华电子与厦门市政府及福建省电子集团合资成立了厦门联芯,建设了当时国内 28 纳米良率最高的 12 英寸圆晶厂。厦门联芯建成后,迅速吸引了泛林半导体、KLA、ASML、应用材料等知名设备厂商以及星宸科技、优讯高速等 IC 设计公司落户。厦门还吸引了凌阳华芯、星宸、澜至等半导体企业,以及全球最大的商用光罩生产公司——美日光罩。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通富微电和功率半导体 IDM 龙头士兰微也纷纷在厦门投产。

目前,厦门的集成电路产业已从最初的 60 多家企业扩展到 200 多家,总投资规模超过千亿元,产值突破 400 亿元。厦门在国家集成电路版图中的地位迅速提升,根据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 2021 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厦门位列第十五名。

金融互通是厦门推进两岸融合的另一重要举措。位于厦门岛东部的 22.8 平方公里的金融中心正在加速建设,未来将成为两岸金融融合发展的“第一站”。2010 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建设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赋予其重要地位。

近年来,一批具有台资背景的金融机构相继入驻厦门,包括全国首家引入台资战略投资的大陆城商行厦门银行、全国首家两岸合资消费金融公司金美信消费金融、福建省首家法人产险公司富邦财险、全国首家两岸合资证券公司金圆统一证券、福建首家两岸合资证券投资基金公司圆信永丰基金、厦门市首家台资融资租赁公司一银租赁、首家进入大陆取得开业许可的台湾保险公司君龙人寿等。

厦门还在不断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的范围,推动两岸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促进两岸银行卡通用和结算,努力构建厦台两岸货币清算中心。截至 2023 年 5 月,已有 21 家台湾银行机构在厦门开设 41 个人民币代理清算账户,累计清算金额达 2496.36 亿元。

随着台海通道的规划,厦门将成为两岸金融融合的重要枢纽,为台企在大陆上市提供更完善的配套服务,提高两岸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让台湾同胞享受到大陆的金融服务。厦门与台湾金融业的双向互动将进一步推动厦门金融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总部经济:厦门的第三张王牌

厦门的第三张牌是总部经济。2018 年,厦门、福州、泉州的全口径税收收入分别为 1159 亿元、1037 亿元、811 亿元,同期 GDP 分别为 4791 亿元、8516 亿元、8467 亿元。这意味着厦门、福州、泉州每创造 1 亿元 GDP,分别产生 2400 万元、1200 万元、950 万元的税收。尽管厦门 GDP 仅为福州和泉州的一半,但其创税能力却是福州的两倍,泉州的 2.5 倍。秘诀之一便是厦门打造的总部经济。

首先,厦门吸引了福建省内的龙头企业在此设立总部。例如,2007 年刚上市的泉州龙头服饰品牌安踏将运营中心迁至厦门,将生产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全部转移至此。2009 年,“中国裤王”九牧王也将国际商务中心总部从泉州迁往厦门,与安踏大楼隔街相望。

自此,厦门的总部经济按下加速键。观音山商务运营中心总面积仅 1.34 平方公里,却成为厦门总部经济的黄金地带,聚集了超过 30 栋高楼大厦,1300 家企业在此扎根,是海峡西岸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商务中心。有专家估算,观音山一栋总部大楼每年可为厦门带来 15 亿元左右的经济效益,还不包括企业用工、员工置业等隐性收益。

其次,厦门积极招揽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在此设立总部。例如,瑞幸咖啡、美图秀秀、女性健康科技企业美柚、电子数据取证行业龙头美亚柏科、视频会议系统全球第五的亿联网络等企业都将总部设在厦门。此外,中绿集团、恒安集团、中交海西投资、英蓝集团、复兴集团等大型企业的海西区域总部也落户厦门。

跨国公司如戴尔服务中国总部、亚马逊南方营运总部、壳牌集团福建区域总部、橙联股份跨境电商运营总部等也将总部设在厦门。“厦门外滩”鹭江道上矗立着 17 栋总部企业大楼,楼宇年度纳税额接近 15 亿元。第一太平戴维斯、普华永道、德勤、毕马威等国际知名企业也将总部或区域总部设在这里。

厦门为何能吸引如此多的企业总部?首先是地理优势。作为一座花园城市,厦门被誉为东方夏威夷,吸引了海内外的人才和资本。无论是海运还是陆运,厦门都非常发达,既便于企业出口,又利于开拓国内市场。

2008 年前,厦门的最大优势是经济特区的特殊地位,落户企业可享受 15% 的所得税优惠。虽然这一政策后来取消,但厦门依然坚持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过去已有大批区域总部落户,带动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服务性机构的入驻,形成了较好的配套设施。

厦门还通过提供财税支持、加强人才建设、优化金融环境、保障总部企业空间载体等方式,建设人造吸引力,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总部经济的良性运转吸引了更多企业总部,形成了乘数效应,步入了正循环。

江苏有三个中心,南京是名义上的省会,上海是经济中心,苏州是影子省会;福建则有三个中心,福州是政治中心,泉州是工业中心,厦门是经济中心。凭借总部经济,厦门成为福建当之无愧的经济高地。

展望未来

未来的厦门会是什么样?可以从其最显著的标签——经济特区来看。

厦门、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有许多相似之处:陆地面积都很小,均位列全国最小城市前十;环境优美,均位列空气质量排名前列;房价都很高,几乎都在全国前十。然而,经过四十多年的风雨洗礼,这三个城市的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差异。

2022 年,深圳 GDP 高达 32387 亿元,堪称巨无霸。厦门 GDP 为 7802 亿元,紧随唐山、大连等省内第一大城市。珠海 GDP 仅为 4045 亿元,在珠江西岸仍属小城市。

珠海曾在 2020 年立下雄心壮志,计划到 2035 年 GDP 达到 2 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 500 万,成为珠江西岸的国家级引擎。然而,珠海当时的 GDP 仅三千多亿,人口不到两百万,这样的目标无疑令人惊叹。

相比之下,厦门凭借国际航运中心、两岸融合中心、福建经济中心这三张王牌,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从港口贸易到两岸融合,从总部经济到产业转型,厦门的小腹地释放出巨大能量。

因此,在我看来,珠海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厦门,而厦门则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深圳。今天的中国,遍布全国的自贸区已经成为经济改革的关键试验田,厦门的地位虽然不如过去那样特殊,但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它仍将扮演重要角色。

厦门的最终形态将回答一个世界性的疑问:在全球工厂体系中,是否能够孕育出新加坡那样的经济体?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