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7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最近,一篇关于“杭漂的年轻人熬不住了”以及“杭漂为何开始回流北上广”的文章成为热搜话题,引发了许多讨论。有人认为,杭州虽然试图向一线城市靠拢,但在综合实力上还相距甚远,特别是在产业基础和结构方面显得较为薄弱,频繁喊出“新制造”、“数字经济”等口号,却未必实现真正突破。这种观点似乎将杭州塑造成一座空有口号、虚火旺盛的城市,吸引了满腔热血的年轻人,却又令他们失望而归。
不过,从事实来看,这样的评价有失偏颇。比如在 2023 年的“杭州市综合百强榜单”中,杭州的制造企业和建筑企业数量都在 50 家左右,产业较为均衡。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省制造业百强榜单中,杭州占了将近三分之一,前五名中有四家都位于杭州,涉及石化、化纤、汽车、钢铁等多个传统产业领域。这说明,杭州的产业基础并非外界所传的“薄弱”。
再看创造财富能力,过去十年中,杭州孕育的中国首富中,只有三位直接来自制造业:梁稳根、宗庆后和钟睒睒,两人分别代表食品和化工行业。行业的利润和强大供应链、产业链支持着这些龙头企业,显示了杭州在制造业和产业集聚上的实力与潜力。
那么,杭州是否真正对年轻人“不友好”?还是说它只是在某些方面被“标签化”了?其实,这座城市在创新创业方面依旧充满活力。杭州正是一座“造星”的城市,孕育了阿里巴巴的马云、丁磊,以及直播带货的薇娅、李佳琦等一批影响力巨大的互联网及新兴产业代表。伴随消费互联网和直播电商的崛起,杭州成为行业的重要中心,2021 年,其直播电商交易额占到全国的 68% 以上,短视频行业招聘人数激增,年轻人在这里找到广阔的舞台。
以“催催”为例,她是香港浸会大学的硕士,曾在直播电商行业打拼,月薪过万,但在行业过热、内卷加剧后,她选择离开,转型到大连任教。另一位主播“张鹏博”也在杭州闯出一片天地,然而近年来,他选择回到深圳,从直播卖货转向广东的服装产业,说明行业的变化带来了市场和人们的调整。事实上,随着行业洗牌,直播电商、内容产业的热度逐渐转向产业集群和二、三线城市,杭州也在不断调整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杭州的身份不仅限于直播和网红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杭州曾是休闲疗养地、轻工业基地、旅游胜地,也逐渐走向互联网和电商领域的前沿。城市的多重身份融合,反而成为其强大的城市竞争力来源。在最新的全球和国内排名中,杭州都表现不俗:在“2023 胡润世界 500 强”榜单中,杭州拥有四家企业;在“财富”世界 500 强中,也有七家企业来自杭州,位居国内城市前列。此外,杭州的数字经济表现亮眼,软件产业、信息技术服务、高端制造业发展迅速。2022 年,杭州在先进制造业排名中位列第五,芯片设计企业数量庞大,工业占比高达 71%。
杭州的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实力并不逊色,甚至在某些领域领先全国。比如在芯片设计、机械制造领域,杭州都有全国甚至全球的竞争优势。南京、苏州、广州等城市虽有名气,但杭州在高新技术、工业基础方面也不容忽视。这使得杭州成为浙商的聚集地,也吸引了不同背景的创业者,带动了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创新文化。
即使面对一些争议和挑战,杭州依然是充满创业热情的城市。最近几年,许多直播平台的龙头企业将总部迁入杭州,打造出新的行业生态。数据显示,2023 年企业自主直播的成交额几乎占到一半,双 11 期间,淘宝直播更是出现多达 89 个破亿的直播间。杭州的民间资本依旧旺盛,私募基金、天使投资不断涌现,形成了良好的创业土壤,众多创业公司得以快速发展、融资扩张,形成了“杭州独角兽”的圈子。
在城市的“包容”和“公平”理念下,杭州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和产业人才。2023 年,杭州总人口超过 1000 万,人口净流入持续增加。这体现了杭州持续的吸引力,也意味着城市的未来充满希望。尽管房价、物价上涨带来压力,人才留存、产业升级、财富分配等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但这一切都不能掩盖杭州作为创业热土、多元城市的真实面貌。
“杭州,本质上不是只有网红标签的城市。”这座城市在不断融合过去和未来,兼容传统工业与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与文化旅游齐头并进。作为一座充满活力和包容的城市,杭州的矛盾和多重身份造就了它复杂而丰富的城市面貌。它不仅仅是旅游胜地,更是创新创业、财富集聚、文化繁荣的热土。未来,杭州继续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属于它的城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