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迈向3万亿,如何实现协同发展?

6次阅读

共计 1611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已获批的 14 个国家级都市圈中,成都都市圈率先展现成果。2023 年其经济总量达 2.78 万亿元,占全省比重 46.3%。2020 年四川启动成都都市圈建设,历经四年,经济聚集度提升 0.2 个百分点,向着 2025 年 3.3 万亿元目标更近一步。

“跨市”的浓度

2020 年至 2023 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从 2.15 万亿元增长至 2.78 万亿元。在此期间,“跨市”项目不断增加且含金量提升。去年末,连接成都与资阳的市域铁路成资 S3 线提前实现全线“电通”,计划今年 9 月建成投运,成眉 S5 线加快建设,成德 S11 线环评获批。这三条市域铁路线将助力成都都市圈在 2027 年实现“全国首个中心到副中心市域铁路全覆盖的都市圈”目标。

此外,成德眉资之间累计打通 13 条城际“断头路”,稳定开行跨市公交线路增至 15 条,基本实现动车公交化。这些跨市交通的互联互通,为都市圈各功能板块高效联系提供保障。数据显示,四市间日均流动人口突破 60 万人次,2023 年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541.8 万人次,联合举办招聘活动 104 场,成德、成眉、成资协同创新中心高效运行。

区域间产业协同是众多成长型都市圈的难题。成都都市圈在规划建设之初,就勾勒好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和成资临空经济三条产业带,加快打造 9 条重点产业链。2023 年,四市间企业开展跨市域协作配套达 1551 家。

成都都市圈拥有 3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集群已集聚企业近 3000 家、产值超 2300 亿元。德阳与成都采取“链主 + 配套”“研发 + 制造”“总部 + 基地”模式,成效显著。过去四年,成德眉资四市在多领域取得可复制、可推广的阶段性成绩,100 个重要实践与实绩被收录到相关案例汇编。

“协同”的肌理

从“极核带动”到“协同发展”,是成都都市圈显著的变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同城化”是城市合作的最高形式,“同”是协同、同心协力、同舟共济,以差异为条件、以协同为导向推进。

对于成都都市圈而言,要推动各领域“跨市”,需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2020 年初,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率先成立,同年 7 月,领导小组办公室揭牌。如今,成都都市圈形成了“五级工作机制”,省同城化办公室常态化运行,担当关键枢纽。

成都都市圈还有更多体制机制革新成果。2022 年 10 月,四市人大常委会同步表决通过相关决定,开展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协同立法。2023 年,成都都市圈“同城化无差别”政务服务事项增至 241 项,依托“银政通”平台实现线上办理多项业务,减少群众跑腿超 218.7 万人次。

范恒山认为,同城化要秉持科学、务实原则,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需严格接轨,产业体系、创新体系等方面应有机协同。只有协调发展不断档,才有可持续发展动能和一体化发展空间。

“同城化”的能级

自 2020 年起,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每年制定同城化发展年度工作要点。2024 年,成都都市圈建设轨迹清晰,不仅要聚焦 9 大板块形成 32 项年度重点任务,还要推进关键领域十件大事,实施 18 项民生实事。

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成都都市圈新一年的具体项目,如开通轨道交通资阳线,加快建设市域(郊)铁路成眉线、成德线;力争成德高端能源装备集群规模突破 3500 亿元,共同申报国家高端航空航天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天府大道科创走廊,联合设立成德眉资科创母基金;推进三星堆 - 金沙遗址联合申遗等。

到 2025 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目标为 3.3 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 75%,基本建成现代化都市圈。划定都市圈是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抓手,成都都市圈对四川意义重大,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第一抓手,也是中西部地区汇聚各类资源的“拦水坝”。

相比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进入“成长期”的成都都市圈还有很大发展空间,也将面临更大挑战和机遇。区域协调发展是长期命题,城市群与都市圈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