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644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随着各地 2023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陆续公布,新一轮新能源汽车城排名备受关注。深圳、上海、合肥、常州等城市因背靠头部车企而备受瞩目,浙江城市的“缺位”愈发明显。
新能源汽车一直是浙江的痛点。过去十多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历经大浪淘沙,浙江虽率先起步,却未能占据领先地位。当地媒体曾发问:“浙产新能源汽车,未来能否拥有更高的地位?”
日前,投资 3.6 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落户宁波。有人认为,宁波打响了浙江补齐新能源汽车产业短板的新年“第一枪”。吉利与宁波关系紧密,作为宁波角逐新能源赛道的主力,吉利新能源整车产量一度在全市占比超 99%。
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近两年在全国各类新能源汽车榜单中,宁波一直表现不佳。宁波市委主要领导曾指出,宁波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整车产能规模偏小、新能源化转型偏慢、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存在短板。
从整车企业来看,“吉利系”是宁波造车的核心力量。在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落户宁波前,吉利汽车集团总部、领克汽车总部、smart 品牌全球总部、极氪全球总部已密集落户,还有吉利汽车研究院等创新载体提供支持。
2022 年宁波新能源汽车整体产量 13.16 万辆,占浙江总产量的 22.4%,而吉利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市的占比超过 99%。根据最新数据,去年前 11 个月,宁波吉利工业总产值合计 1326.24 亿元,同比增长 11.7%,整车产量 39.2 万辆,同比增长 8%,其中新能源整车产量 14.9 万辆,同比增长 41%。
吉利汽车集团 CGO 李伟平表示,吉利将遵循融入宁波、反哺宁波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提升宁波的本地配套率,加强与宁波零部件产业及上下游产业的融合。
新能源汽车头部车企日益集中,这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零跑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指出,“2025 年将是一个分水岭”,已官宣造车的企业产品将在这期间密集上市,市场胜负逐渐明朗。随着新能源车企不断退场,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宁波正积极抢占风口,力争到 2025 年培育形成 10 个以上新能源整车品牌,新能源汽车产量超 70 万辆,不仅要占全市汽车产量的 50% 以上,还要占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的 50% 以上,在全国的比重超 5%。然而,根据最新数据,2023 年宁波新能源汽车产量为 19.0 万辆,与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相比宁波的急切,杭州 2025 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的目标仅为 31.3 万辆。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认为,杭州作为浙江经济的重要一极,优势在于互联网、数字经济、金融。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需的产业配套来看,宁波更为合适。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
当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遍地开花时,浙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显示度不足,浙江媒体曾发问:“浙产新能源车,江湖地位在哪里?”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初期,浙江一度走在全国前列,但随后却出现“高开低走”的情况。多个百亿级投资项目搁浅,浙江被国内第一梯队甩在身后。
实际上,2023 年上半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量 25.3 万辆,位列全国第 7,规模并不小。然而,浙江头部地市在新能源汽车显示度上的存在感低于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在全国的排名尚未冲进十强。
曾刚认为,一方面,新能源汽车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研发能力,浙江制造业的实力相对不足,这是其短板所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兰建平也指出,在如今的关键时期,浙江新能源车企需要提升自身的硬核实力。
曾刚表示,浙江对民营经济鼓励自我探索,很难出现像安徽大手笔投资蔚来汽车这样的事件。浙江对新兴行业态度较为审慎,投资力度和决心相对不足,难以在产业初期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和布局。
不过,对“烧钱”敏感也有好处。曾刚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波产业布局更像是交学费,经过市场洗礼,现阶段已开始产生效益,形成商业逻辑,步入收获期。浙江在这个阶段切入市场,具有后发优势和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更关键的是,当服装鞋贸等传统优势产业面临外需疲弱、价格下行等多重挑战时,外贸大省浙江必须做出抉择。曾刚表示,浙江传统出口商品受到东南亚各国的明显挑战,很难再有较大的拓展,急需发展更强大的出口动力源。
2023 年浙江外贸逆势增长,新兴产业出口的较快增长功不可没,“新三样”出口 1402 亿元、增长 11.0%,拉动全省出口增长 0.4 个百分点。
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与举措
2023 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 60%。浙江决心抢占这条重要赛道。
《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 2025 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力争达到 60 万辆。重点聚焦的第一个方向是提升整车制造综合竞争力。
到 2023 年初,浙江又将这一目标提高为“超 120 万辆”,占全省汽车生产总量比重超过 60%,新能源车在全国占比 10% 左右。其中再次强调提升整车规模和竞争力,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浙产新能源汽车品牌。
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浙江省已规划了 10 个协同区,以杭州市钱塘区和宁波前湾新区两个核心区为支撑。
宁波大学商学院副院长、长三角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谢慧明教授表示,杭州、宁波应依托两个核心区,在东西方向上形成合力。杭州、宁波可从智能化、信息化、网联化、轻量化等主攻方向中各选切口,实现优势互补。
谢慧明还认为,浙江除了东西走向形成合力外,内外也要紧密结合。浙江应发挥强港优势,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口所需核心原材料,再结合各地禀赋条件做大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升浙产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知名度。
在区域合作方面,曾刚认为,浙江以民营经济为主,强调务实和效益,各区域容易基于共同利益达成产业链合作,从而发展出产业竞争力。
如果说整车制造是浙江要攻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那么零部件就是它的底牌。“量大面广”是浙江的产业特点,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也不例外。
《2022 年浙江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浙江规模以上零部件企业多达 2200 余家,包括 18 家汽车零部件百强企业、29 家上市企业、33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浙江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能力方面表现突出,坊间流传“不出省就能组装一台车”。
围绕这一优势,浙江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突破关键零部件产业短板。浙江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关键零部件产业上,浙江将聚焦突破动力电池、补强驱动电机电控、布局车规级芯片和智能传感器、做强特色关键零部件等方面,提升整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强度和韧性。
在产业发展上,“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浙江既要坚持科技创新,勇闯“无人区”求增量,也要立足实际保住传统存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