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猛药到长效良方的转变

9次阅读

共计 264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7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过去二十年间,互联网既像猛药又似良药,但若药量未能随时代变化而调整,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尽管仍是优质解决方案,但如何重新平衡其作用,实现对社会的正向效应,同时兼顾企业发展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新命题。

如今正值财报季,各大互联网公司即将密集披露季度及年度业绩。从当前市场预期和已公布的财报来看,以往的高速增长神话已成往事。在新时代背景下,平台需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承担责任。作为首家交卷的阿里巴巴,其第三财季营收达 2425.8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10%,然而净利润却同比下降 25%,仅为 446.24 亿元。整体营收虽稳步增长,但净利润可能停滞甚至下滑,这或许是未来几年互联网巨头们的新常态。

健康指标一:业务赋能行业的能力

一家持续亏损的企业是否有资格谈社会责任?答案显而易见——有资格,但缺乏相应的能力。因此,互联网公司的净利润依然是关键指标,持续盈利能力直接影响其创造社会价值的能力。这是一场平衡的艺术:若企业能持续盈利,则有助于上下游间的利益均衡,带动整个产业链条获取更多机会。平台是否愿意牺牲短期利益,与上下游共同迈向更健康的成长路径,是衡量其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准。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平台,自 2021 年起便采取实际行动助力供应链发展。例如,自 2021 年 8 月起,淘宝和天猫商家的贷记类收款服务费率统一降至 0.6%,借记类服务则完全免费;同年 5 月,淘宝天猫宣布大幅下调“退货运费险”的费用,预计全年为商家节省约 25% 的成本。即便淘系一年的交易额达万亿元,即便仅十分之一交易使用信用卡或花呗完成,哪怕服务费率仅微降千分之一,也会使平台损失亿元收益。实际上,淘宝对商家的实际让利可能更大。

为促进上下游共同发展,短期内利润受损几乎不可避免。然而,从市场角度看,这种调整看似不利,实则长远利好,符合共同富裕的目标,行业繁荣也将反哺企业自身利益。

健康指标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

社区团购被叫停的背后,反映了资本无序扩张造成的行业混乱,以及烧钱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如今,互联网行业已告别跑马圈地阶段,粗放型投入难以为继,无法提升行业效率、降低成本或改善用户体验。追求精益发展正成为关键的竞争要素。

观察互联网公司的财报,重点应放在其投入方向上。若只是盲目花钱却未对行业发展作出贡献,这样的模式注定难以为继。相反,若资金用于提升效率和质量,则可能带来显著成效。例如,阿里巴巴在财报会议中明确表示,将通过优化效率,专注于高质量增长,计划在未来几个季度逐步缩减淘特和淘菜菜两项业务的亏损。这表明,阿里巴巴已意识到效率提升的重要性,并可能引领行业风向。

不仅是上述业务,饿了么也通过聚焦核心市场,优化用户增长策略和物流成本,实现了年同比增长 22% 的订单量,单位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当企业不再单纯强调补贴金额,而是更加注重运营效率、质量和长期价值时,才有可能真正推动行业优化,为用户提供实际便利,为社会创造持久价值。

健康指标三:可持续性价值输出

除了盈利能力,企业是否能持续输出优秀理念、管理模式、技术和人才,进而提升行业软硬实力,同样至关重要。目前,主流模式分为集中式系统和分布式系统两种。

集中式系统指所有业务整合在一个公司主体下运行,这种模式便于资源调动和全局规划。而阿里巴巴则是分布式系统的典型代表,旗下业务独立运营甚至独立上市。2021 年 12 月,阿里巴巴正式推行多元化治理体系,赋予各业务板块更大自主权。阿里巴巴董事长张勇曾在内部信中指出,“多元化治理”将成为集团全新组织战略,通过创新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释放。

尽管阿里巴巴的多元化体系仍在探索阶段,但无论结果如何,都将为行业提供宝贵经验。从技术角度看,阿里巴巴等企业正加大对云计算的投资力度,并通过构建开放生态系统,帮助其他行业企业借助现有成果加速发展,降低科研和技术开发的门槛。

头部企业在算法和算力领域的优势,应持续向上下游供应链输出,助力效率低下的行业提升效能并降低成本。正是基于此,云计算近年来成为巨头争夺的核心领域。人才输出方面,大型企业也在为社会及供应链持续贡献力量。在杭州阿里总部周边,许多围绕淘宝生态创业的公司,其创始人或高管多为前阿里员工,他们正运用阿里模式经营中小企业,推广已被验证的成功经验,帮助更多初创企业规避风险。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仅有单一竞争力难以维持长久优势。中国企业要在国际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软硬兼备。头部企业的双输出能力,即软硬实力的同步提升,对全国乃至全球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指标四:底层算力的突破能力

在硬核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并利用数字技术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已成为众多互联网企业的优先选项。随着互联网迈向 Web 3.0 时代,各行各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算力,作为这一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陆玖财经曾撰文《得算力者得天下》,详细探讨了算力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元宇宙还是实体企业的成长,都依赖于算力的不断提升。下一个互联网时代,哪家企业能抢占先机,不仅要看芯片研发生产的进展,更要考量其在算力领域的布局。具体到中国,与算力相关的关键场景之一便是近期启动的“东数西算”工程。这项堪比“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国家级项目,旨在满足全社会对算力的巨大需求,并预计每年以超过 20% 的速度增长。由于超级算力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因此数据中心倾向于选址在资源丰富、地价低廉的西部地区。

那些在底层算力领域取得突破的企业,有望获得长期发展的机遇。例如,作为中国最大公有云服务商的阿里云,其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20%,非互联网行业客户的收入占比达到 52%,金融和电信行业增长尤为强劲。当算力逐渐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谁能率先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谁就能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

然而,我们也应认识到,在 2021 年 11 月发布的全球超算排行榜中,日本的“富岳”连续第四次位居榜首,美国的“顶点”和“山脊”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而中国的“神威·太湖之光”排名第四。美国上榜机器的总性能为 986.5 pfs,而中国为 530.1 pfs,差距依然明显。未来,算力是否会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另一个瓶颈,除了依靠国家支持外,还需要企业肩负更多社会责任,因为超算建设和算力发展需要巨额且长期的前期投入。

尽管净利润仍然是衡量互联网企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但在行业转型期,如何及时调整架构和业务,能否在新时代创造新价值,才是每个互联网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毕竟,只有生存下去,才能继续创造价值。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