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39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2 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不过,对于文体娱乐行业而言,全面复苏仍需时日。冬奥的热度表明,无论经济形势如何,文娱都是民众的“刚需”。但冬奥只是一剂强心针,我们需思考,文娱行业怎样才能持续培育出令人瞩目的明星、IP、内容与市场?
去年 11 月,曾有报道称,进入文娱行业的资金日益减少,不少机构甚至解散了相关团队,一些明星文娱投资人要么转岗,要么创业。自 2016 年以来,文娱行业投资案例和金额均显著减少;自疫情前的 2019 年起,案例数和金额便已大幅下降。
过去一年,文娱行业新闻不断,爱奇艺持续亏损、艺人真假“丑闻”、政府从严监管等,都说明行业顽疾尚未根除。
反观美国,近几年文娱投资异常火爆,尤其是围绕好莱坞生态圈的投资亮点纷呈,其中内容领域的交易尤为活跃。
机构押宝好莱坞
娱乐行业媒体认为,VC/PE 对好莱坞的投资热潮始于私募巨头 TPG 和银湖资本分别成为好莱坞娱乐经纪公司 CAA 和 Endeavor 的大股东。这两家公司的客户涵盖全球数百名知名运动员和演艺明星。
值得注意的是,CAA 和 Endeavor 在 2015 年前后中国文娱投资高峰期获得中国头部机构支持并在中国拓展业务。CAA 的合作伙伴是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Endeavor 则得到红杉中国、腾讯、分众传媒和方源资本的支持。
此后数年,CAA 深度参与几乎所有中美合作影片,Endeavor 代理的明星包括冬奥会上耀眼的中国明星运动员苏翊鸣和谷爱凌(据媒体报道,谷爱凌在 2021 年 2 月终止了与 Endervor 的合作)。
自此,美国投资圈掀起文娱投资热潮。有的机构收购、投资甚至自建内容制作公司或工作室,有的则成为 LP,让专注文娱赛道的投资机构为其“效力”。
The Hollywood Reporter 整理的近期美国文娱赛道大型交易案例如下:私募巨头黑石向两位前迪士尼高管创立的 Candle Media 投资十亿美元,该公司专门投资影视内容创业公司;RedBird Capital 投资篮球巨星勒布朗·詹姆斯创立的视频娱乐公司 SpringHill;TPG 收购德国 Studio Babelsberg,其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型电影工作室;私募房产投资机构 Hackman Capital 收购纽约和洛杉矶多家影视工作室,并在加拿大的多伦多、苏格兰等地购买或自建影视工作室。
报道指出,许多知名体育娱乐明星主动与投资机构接洽,期望借助机构品牌获得更多大公司青睐,提升交易估值。而机构加大投资力度,是因为看到市场需求增加,大型文娱公司有意与高质量明星和文娱内容公司合作,对初创影视公司也有收购需求。
美国娱乐内容快速增长
据美国媒体数据,2021 年美国广播、电视和流媒体平台共生产 559 个系列节目(英语),比 2020 年增长 13%。市场上的内容多年持续增长,致使观众无暇全部浏览。因此,市场开始比拼谁更能吸引眼球、获取流量。
The Hollywood Reporter 援引一位投资机构人士称,市场对内容供给需求巨大,大家都渴望找到高质量内容供应来锁定流量。同时,已发行的系列节目也要持续更新,内容总体数量不断增长。
市场竞争激烈,众多品牌要脱颖而出,非常依赖高质量内容。所以,市场对高水平内容人才以及具有原创内容生产能力的独立工作室需求旺盛,且短期内不会消退。Endeavor 公司 CEO 在硅谷举办的 Code Conference 上说,“目前文娱内容赛道的竞争是我从业 26 年来最激烈的。”
那么,VC/PE 的投资逻辑是什么?Candle Media 联合创始人 Mayer 用三个 C 进行了阐述:内容(content),社区(community),商业(commerce)。
他解释说,来自不同品牌工作室的高水平创作者,能持续产出高质量内容。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能吸引大量观众,进而实现商业变现。
投资人如此狂热,有些机构甚至直接买下制作公司所在的房地产物业。他们坚信,市场对影视内容的需求将持续高涨,这些房产能带来稳定租金,甚至带动物业增值。
好莱坞和奈飞的启示
美国娱乐行业为何经久不衰?行业普遍认为是坚持高质量原创内容和国际化探索,两手抓且都强硬。
历史悠久的好莱坞便是例证。首先是海量内容不断产出。除去疫情的两年,好莱坞每年制作 700 – 800 部院线影片,其中美国国内票房占 1 /3,其余主要来自海外发行、授权和衍生品。
奈飞公司则是新媒体典范。成立于 1997 年的奈飞,依靠自制精品内容,逐渐成为美国最成功的流媒体影视平台。同时,奈飞积极开拓海外内容市场,在美国本土市场趋于饱和时,实现重拾增长,巩固了全球流媒体老大地位。
反观中国,三家长视频巨头发展 15 年,不仅增长乏力,如今连生存都成问题。原因何在?
媒体报道中,有的归咎于中短视频的恶性竞争,有的说是平台被高昂制作成本拖累,有的认为是用户体验不佳,还有的说是烧钱商业模式不可持续等。但实际上,最大挑战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导致优质内容供应不足。
内容是用户选择平台的首要因素。哪家内容有吸引力,用户就去哪家平台,全球皆如此,与商业模式无关。所以,只有保持足够多的高质量内容,才能吸引用户付费,成为平台忠实用户。这也是好莱坞和奈飞的成功秘诀。
怎样才能做到足够多?爆款的产生无规律可循,只能不断尝试,百花齐放,期待量变到质变。这需要良好的创作氛围,让创作无禁区。
好莱坞一年出品大几百部影片,烂片众多,能“叫好不叫座”,或是勉强收回投资的已属不易,真正“叫好又叫座”的,每年寥寥无几。奈飞亦是如此,作品首获奥斯卡奖是在公司成立 20 年后。
坚持之久,投入之大,作为创业公司很难做出这样的决策。然而,正是依靠每年少数几部脱颖而出的“商业大片”,好莱坞才能占据几代人的心智,奈飞才能异军突起。
内容创作离不开可预期、稳定的环境。无论是知识产权保护、内容评判机制,还是企业战略选择,没有清晰、透明和建设性的环境,长视频平台就无法效仿“内容为王”的成功模式,摆脱当前困境。
期待 2022 年,这一切会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