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548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需求的日益复杂化,业财融合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议题。在君联资本的一次内部调研中,超过 140 家覆盖医疗健康、高科技、制造、互联网等领域的受访企业,对业财融合的重要性达成了高度共识。数据显示,86% 的企业已开始编制管理报表,其中一半以上将其用于辅助决策,而 90% 的 CFO 认为业财融合的最大优势在于提升决策效率和运营精细化水平。
尽管如此,企业在业财融合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调研显示,39% 的企业业务与财务尚未打通,50% 的 CFO 认为缺乏专业人才是主要障碍,而 40% 的 CFO 认为业务灵活性较高导致融合难度加大。那么,究竟何为业财融合?如何突破当前困境?本文将从三个价值层次和实现维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展开详细探讨。
业财融合的三个价值层次
业财融合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创新。从价值视角来看,业财融合可以分为三个递进层次:
第一层次是财务合规。合规是财务管理的基石,借助数字化工具,企业可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可追溯性,从而规避合规风险。
第二层次是财务参与经营管理。这体现在多个关键流程中,如支出端的采购到付款 (P2P)、预算到付款 (B2P),收入端的订单到现金 (O2C)、线索到现金 (L2C),以及资产端的获取到退役 (A2R)、设计到退役 (D2R)。通过数字化手段,企业不仅能优化流程效率,还能降低潜在风险。
第三层次是财务深度参与决策。这不仅涉及业务模式设计和战略规划,还包括投融资决策、并购活动以及路径优化等方面。数字化的支持使得财务决策更加科学精准,最终实现从辅助决策到智能决策的跨越。
实现业财融合的三个维度
实现业财融合并非易事,但通过数据融合、流程融合和管理融合三大维度,企业可以逐步突破瓶颈。
数据融合:顶层设计与统一语言
数据融合是业财融合的起点。以导航系统的发展为例,从纸质地图到 GPS 再到移动导航,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使出行体验更加智能化。类似地,企业财务也经历了从手工账到电算化、ERP 系统再到数字化的演变过程。未来,业财融合的理想状态是实现全面智能化,例如基于实时数据分析自动制定预算并优化资源配置。
流程融合:消除冗余与提升效率
流程融合的关键在于核心流程的贯通。以 B2P 流程为例,传统模式下,CEO 可能因审批流程繁琐而感到困扰,员工也可能因报销周期过长而抱怨。通过引入 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OCR(光学字符识别)等技术,以及建立信用卡模式,企业可以显著提高审批效率,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节点。
以滴滴的“水滴模型”为例,该模型通过规则设定和数字化应用,大幅简化了报销流程,实现了免垫付、免报销的目标。这种“消除而非优化”的策略,不仅提升了员工满意度,还降低了舞弊风险。
管理融合:思维转型与文化建设
管理融合涉及思维转变、职能转型和文化塑造。首先,财务人员需要具备用户思维,不仅要服务内部管理层,还要满足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需求。其次,财务职能应从传统的 7:2:1 比例向 5:4:1 的方向转变,即 50% 的人员专注于业务支持,40% 从事数据分析,10% 负责基础核算。
此外,数字化转型要求财务人员承担起 BT/IT 角色,成为数字化体系的架构师和产品经理。同时,企业需倡导“别乱花”文化,通过制度约束和激励机制,让全员树立节约意识。
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
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正如“一挥手”工程难以奏效一样,数字化转型需要持续投入和阶段性推进。建议企业采取“小步快跑”的策略,通过不断积累成果,逐步实现全面转型。
以科技发展为例,从 1993 年的多种设备到如今一部智能手机即可满足日常需求,数字化转型的本质在于整合与升级。正如某名人所言:“实现明天理想的唯一障碍就是今天的疑虑。”企业唯有坚定信念,方能在数字化浪潮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