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218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全国经济逐步回暖的背景下,北方的工业重镇们正迎来难得的复苏机遇。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表现强劲,二产增加值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了 5.8% 和 6.0%,双双高于 5% 的经济增速,为整体经济提供了坚实支撑。 城市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苏州、重庆、泉州等城市的经济增速均超过 6%,而作为北方代表之一的青岛,也取得了 5.8% 的经济增速,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达 9.8%,居全省首位。
青岛,这座曾经的工业重镇,正处于关键的“回归”阶段。经历了前一年的低谷后,今年上半年青岛表现出强劲的反弹力道,与山东全省的增速持平,甚至超越了宁波和天津,与它们的 GDP 差距已缩小到 212 亿。这一切都表明,青岛正逐步走出低谷,迎来了新一轮的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中国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城市之一 ,青岛拥有扎实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潜力,然而,专家指出,“新兴产业的创新支撑仍显不足。”青岛市近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强调要将科技创新放在城市发展的核心位置。相继出台了《青岛市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 年)》以及《海创计划》等政策,旨在提升青岛在全球科技榜单上的排名,目标到 2028 年在全球知识产权组织的科技集群和国家创新型城市两大榜单中取得更靠前的位置。这一系列政策布局,预示着青岛正从传统工业向高端科技创新转型,但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破解短板中的难题。
工业提速:摆脱“老化”桎梏
多年来,青岛曾因产业结构偏陈旧、传统产业比重过大、引领性创新产业不足而逐渐被其他城市赶超。尤其是在 2019 年,宁波凭借强劲的工业增长,一举超越青岛,成为新一轮工业竞争的领跑者。数据显示,宁波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青岛高出 5.8 个百分点,持续数年领先。
从内部分析,青岛的“老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上:以海尔、海信为代表的家电巨头固然辉煌,但整体产业链缺乏高端化和规模化的企业体系,创新能力有限。青岛想要再次跻身“工业冠军”行列,必须聚焦产业“做大做强”。
今年 2 月,青岛召开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明确由市领导带队,推动重点产业链的发展。青岛已出台 50 余项先进制造业政策,配套包括区市特色产业和财税金融支持,累计达到 247 条措施。此外,技术改造成为突破口,今年前五个月,青岛工业技改投资增长 12.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青岛入选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城市试点,将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展开示范应用,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兴产业也开始发力。2024 年,青岛承接了多艘船只建造项目,表明其在集装箱船、绿色船舶等高端海洋装备领域具备竞争力。经济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青岛二产增加值达 2633.41 亿元,同比增长 8.6%,终于在 COVID-19 的阴影逐渐散去后实现了“逆转”。在一些核心指标上,青岛的表现比宁波和天津都要亮眼,尤其是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9.8%,远高于对手。
科技创新:弯道超车的关键
“青岛的工业逆转,与近年来对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视密不可分,”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分析。虽然青岛底子厚、潜力大,但在科技创新方面仍有差距。数据显示,2023 年青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超过 9300 家和 8000 家,但与深圳、杭州、武汉等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和研发投入等方面。
为了补齐短板,青岛制定了详细的科技创新战略。去年 2 月举行的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900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 1 万家。近期,青岛还出台“科技强市行动计划”,加大实验室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投入。例如,支持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最高补助金额达 1000 万元,还支持高校和企业提供中试服务,最高补助 2000 万元。这些举措旨在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打造创新驱动的新引擎。
此外,青岛还依托崂山区、青岛蓝谷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着力打造“青岛科创大走廊”。然而,专家提醒,科技创新要注重市场导向,避免过度依赖政府干预。特别是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青岛应借鉴深圳、合肥等城市经验,采用柔性激励机制,让企业自主创新更有动力。
专注海洋:打造“蓝色引擎”
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成为其突破的最大亮点。根据“海创计划”提出的目标,青岛要努力成为国家海洋科技的重要力量,争取在国际上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中心。2021 年以来,青岛在海洋产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海洋生产总值达 5181.3 亿元,占全国和全省的比重较高,稳居全国第三。未来,通过增强高端海洋装备、海洋物联网等技术的研发,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青岛意在将“海创计划”打造成海洋科技的“蓝色王牌”。
青岛正努力优化科创走廊布局,特别是崂山区和青岛蓝谷,成为海洋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域。多次调研后,市领导强调要加快打造海洋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上游的技术攻关和创新应用。加快吸引海洋领域的高端人才,也成为推动海洋产业升级的重要策略。青岛的海洋科技实力虽已稳居全国前列,但与上海和天津等城市尚有差距。要实现更高水平的突破,青岛需要在科研合作、企业创新和市场转化方面持续发力,携手推动海洋科创迈上新台阶。
未来,青岛如何在产业基础、科技创新和区域合作之间找到平衡,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快速梯队”,成为其持续崛起的关键。只有正视短板、补齐弱项,青岛才能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闯出一片新天地,迎来工业与科技的全面“回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