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投资新人的职场蜕变与行业洞察

6次阅读

共计 158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当 90 后逐渐成为投资圈的核心力量,95 后投资新人正以全新的姿态进入这一领域。尽管外界对投资行业有着‘古老如山岳’的传统印象,但新一代投资者正在重塑这一行业的面貌。

华尔街流传的这句话,象征着投资行业的悠久历史。老一辈投资人凭借深厚的经验和丰富的资源,曾经创造了诸如 BAT 这样的互联网巨头。而如今,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消退,投资行业步入寒冬,竞争愈发激烈。尤其在一级市场,投资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精准的投资决策;而在二级市场,分析师的排名竞争异常激烈,内部资源分配矛盾频发。

从 Quant 到 VC:职场初心的转变

孙颖,一位 27 岁的 VC 投资人,曾是一名 Quant 从业者。在她的第一份工作中,她利用计算机编程构建金融模型,但由于缺乏职业规划的热情,她感到迷茫。经过两年的实践,她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量化工作。尽管转行的风险很高,但她坚信长远来看,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更为重要。

在决定转行后,孙颖不仅向资深投资人请教,还以实习生身份深入体验投资工作。最终,她确认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然而,转行并非一帆风顺。入职初期,她因缺乏经验和人脉倍感焦虑,甚至因压力过大频繁就医。尽管如此,她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逐渐适应了新的角色。她认识到,人脉和行业认知是投资人的两大核心资产。在她的努力下,她开始接触一些容易接近的创业者,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孙颖深知,投资不仅仅是资金注入,更是资源整合与合作关系的延续。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投出具有高估值的项目,为创业者创造真正的价值。

PE 投资人的忙碌日常

沈斌,同样 27 岁,从投行转向 PE 投资。他的工作节奏极其紧凑,为了拓展人脉和深化行业理解,他曾一晚上参加四场饭局,奔波于北京的多个城区。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模式在投资圈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风口频现的时期。

在沈斌看来,投行的工作更注重客户服务,而 PE 则要求对企业的业务有更深的理解。他需要与创始人进行深入交流,关注企业的长期发展。由于 PE 机构的投资阶段更靠后,每笔投资金额较大,因此对行业和企业的研究深度至关重要。

尽管领导没有明确设定 KPI,但沈斌深知自我驱动的重要性。他相信,只有对投资充满热情,才能持续提升认知水平。他常常反思自己的工作,力求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最优决策。

重返投资圈的挑战

周琳的经历更具代表性。她在互联网公司工作两年后重返投资圈,却发现这一行业比互联网公司更加内卷。她认为,投资行业虽然竞争激烈,但其综合能力的培养远超其他领域。她计划在投资行业深耕几年,未来再决定是否继续留在这一领域。

周琳回忆起在头部投资机构实习的经历,这段经验让她在互联网公司求职时游刃有余。然而,她也意识到,直接进入产业工作或许更能积累实战经验。重回二级市场后,她发现自己撰写的报告更具深度,这得益于她的实战背景。

尽管投资行业的压力巨大,但周琳享受这种成长的过程。她认为,优质研究员始终是稀缺资源,而颠覆式成长是应对内卷的最佳策略。

“放养式”管理下的职场竞争

何梦颖,一位从业三年的二级市场券商研究员,讲述了她在“放养式”管理模式下的成长经历。她的工作虽然繁重,但却是积累人脉和资历的重要途径。尽管部门内竞争激烈,但她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

券商研究员的工作强度极高,尤其是在市场活跃期,研究员需要随时响应客户需求。尽管行业内的竞争日趋激烈,但何梦颖认为,自我成长和长期积累才是关键。她选择在一个单位深耕多年,而非频繁跳槽,因为她相信稳定的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效率。

她坦言,领导对员工的指导较少,但这反而给了她更大的自主空间。她通过不断反思和实践,逐渐成长为团队中的核心成员。

在谈及职业规划时,何梦颖表示,她希望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专注于二级市场,因为互联网公司对她的吸引力不大。她认为,投资行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更大。

总体而言,95 后投资新人在高压环境中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在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