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创业22年经验:科学家如何成功转型创业者

5次阅读

共计 169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如今是硬科技备受关注的时代,虽然赛道竞争激烈,但真正懂技术、能够精准投资并提供有效支持的机构依然屈指可数。

从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到北京证券交易所的设立,硬科技成了新的风口,投资机构纷纷涌入这个领域。虽然风口助推了科技创新,也让资金和人才不断涌入,但硬科技企业成长的核心难题依然存在:如何跨越理论和技术的巨大鸿沟?如何打通技术和市场之间的断层?如何面对持续的试错与漫长的成长期?科学家怎样才能成功转型为真正的创业者?

清华科技园与启迪之星的硬科技培育之路

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清华科技园的经验极具代表性。它从 1993 年开始筹建,秉承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见证了中国从无到有的科技企业发展历程。1999 年,清华创业园正式启用,吸引了第一批创业者,尤其是一批经历海外磨炼、返国创业的清华留学生,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创业群体之一。

随着硬科技企业对资金需求的增加,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启动了启迪孵化器,开创了“孵化 + 投资”的发展模式,成为国内较早专注硬科技早期投资的机构之一。

在这背后,刘博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她曾在世界 500 强外企和上市公司担任高管,后被科技早期投资深深吸引,选择投身启迪之星创投,从 2014 年开始专注硬科技早期项目的投资。至今,启迪之星已投资超过 160 个项目,70% 以上为硬科技,由院士和科学家领衔的项目超过 10 个,行业覆盖芯片、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

不合时宜到精准押注:坚守带来的成功

在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爆发的时代,硬科技项目看似“不合时宜”,很难得到市场认可和资本青睐。刘博回忆说,早期她经常不得不向投资界解释什么是她所负责的业务角色,面对物联网、芯片、AI 等技术项目时,很多投资人不看好,因为“市场规模不够大”,质疑科学创业者是否懂市场、能不能卖产品、会不会管公司。

面对外界的质疑,启迪之星没有放弃技术的专业判断。刘博认为,投资硬科技早期项目更需要看人的潜力,评估创业团队的决心、韧性和企业家素质,而非只盯着短期市场规模。相比成熟产业,早期项目需要更长周期去验证技术和市场的匹配,因此启迪之星愿意在大家不敢投时伸出援手,搭建资源平台,扶持创业者渡过难关。

例如,在存储芯片领域,启迪之星从 2017 年开始布局,连续投资相关企业,形成一个聚焦技术革新并等待市场培育的良好生态。而 2020 年疫情严重影响全球经济时,启迪之星所投的轻资产科技企业仍能实现融资和研发的持续,显示出强大的韧性和适应力。

如何与科学家创业者建立有效沟通

科学家群体有独特的优势:技术钻研能力极强,在各自领域处于顶尖水平。但与此同时,他们往往过于专注技术,忽视市场需求和商业运作,不易接受投资机构从市场角度提出的批评。这导致投资机构与科学家沟通常常出现“对牛弹琴”的现象。

刘博认为,对科学家创业者来说,最关键是判断创业者的心态和格局。科学家具备补足经验的能力,但固执与视野狭窄却难以短时间改变。因此,投资机构需要透彻了解创业者的动机、整合团队资源的能力和领导潜质,找到合适的合作模式,尊重其科研积淀,长期陪伴其成长。

另外,技术虽重要,但不能万能。投资者应兼顾技术判断和市场价值评估,理解创始团队的执行力和创新力。例如,一起由清华毕业生创立的医疗项目,虽然曾被业内专家质疑,但最终实现了技术突破和价值飞跃,说明技术和市场之外,创业精神和坚持同样关键。

专注实干项目,走过资本寒冬

面对资本市场的寒冬,常见“大烧钱”项目受冷遇,但注重基础技术与市场需求匹配的硬科技企业反而获得更多关注。启迪之星凭借自身专业能力,依托学校和校友资源起步,逐步实现市场化融资,截至 2020 年,已募集资金 6 亿元,投资领域涵盖新材料、医疗、新能源等多个方向,不少基金已实现数倍回报。

刘博感慨:“经过多年的深耕和积累,硬科技的时代终于来临。虽有领域与国际领先还有差距,但中国拥有激情、资本、政策和人才,推动越来越多优秀创业者加速发展,这让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这 22 年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的硬科技创业不仅需要技术和资金,更需要理解创业者的真实需求,搭建专业和全方位支持体系,帮助他们在复杂环境中创造真正的价值。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