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为何引发两极分化?深度解读投资人态度差异

6次阅读

共计 126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元宇宙究竟是未来的互联网形态,还是仅仅是一场技术泡沫?近年来,围绕元宇宙的讨论从未停止,而不同领域的投资者对此态度迥异。

周鸿祎曾在央视节目中直言不讳地批评元宇宙,称其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退步。他认为,元宇宙的本质是虚拟化,即便实现也无非是虚拟现实的升级版。这种看法源于他对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担忧,担心过度依赖虚拟化可能导致人类失去真实的生活体验。

冷静的一级市场

尽管二级市场曾因元宇宙概念掀起一阵狂热,但一级市场的理性派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云岫资本董事总经理符志龙指出,一级市场对元宇宙的兴趣集中于早期项目的布局,而非短期收益。这与 2018 年区块链热潮时的盲目追逐截然不同。

据统计,自 Facebook 更名为 Meta 后,全球范围内已有超过 300 起与元宇宙相关的融资事件,但其中真正聚焦于 VR/AR 领域的项目仅占不到 10%。这意味着多数投资并未直接押注元宇宙的核心技术,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长期布局。

星瀚资本合伙人李萌则表现得更为谨慎。他回忆起 2016 年便开始关注元宇宙相关技术,但如今却对众多概念性项目保持警惕。他认为,当前市场上存在大量蹭热度的行为,导致真正的创新被稀释。

技术成熟度决定成败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的研究表明,构建元宇宙需要依赖 NFT、生成式 AI、数字孪生等一系列新兴技术。然而,这些技术大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距离实际落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符志龙用物联网的发展历程类比元宇宙,指出目前仍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型。他认为,即使像 AR 眼镜这样的热门概念,也需要 5 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的阶段。

与此同时,大厂的入场节奏也成为关键因素。Facebook、高通、英伟达等公司的加入为元宇宙注入了活力,而腾讯的入局被认为可能成为行业的重要转折点。

元宇宙的多维定义

有趣的是,元宇宙的定义远不止于虚拟现实。前社交网络 Bebo 创始人 Shaan Puri 提出,元宇宙并非单纯的空间概念,而是时间维度上的转变。他认为,当数字生活的价值超越现实生活的那一刻,元宇宙便悄然降临。

符志龙进一步补充道,元宇宙本质上是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延伸。随着 AI、云计算和 5G 等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物理世界功能正通过数字手段得以复现。例如,智能音箱控制照明的场景,就是元宇宙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体现。

这种观念得到了业内人士 Avi Bar-Zeev 的支持。作为虚拟现实领域的资深专家,他强调元宇宙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层面,而是涉及多感官、多维度的交互。他的观点揭示了元宇宙更广泛的潜力,即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现实世界的运行效率。

元宇宙的未来之路

尽管元宇宙尚未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但它为现有技术开辟了新的应用场景。例如,环境感知技术在自动驾驶和机器人领域的成功经验,为元宇宙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此外,符志龙提到,元宇宙的底层逻辑离不开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传输。虚拟引擎、通信技术和底层芯片等领域,无疑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而数字资产的标准化和 SaaS 化应用,则可能成为推动元宇宙普及的关键。

总体而言,元宇宙的未来充满希望,但也伴随着诸多挑战。只有当技术、资本和产业多方协同发力,才能让这一愿景变为现实。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