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投资陷入亏损 风险与布局新挑战

5次阅读

共计 166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日,小米发布了 2023 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实现收入 780.62 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 8.2%,净利润达 51.73 亿元,同比上涨 25.4%。其中,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提升 6.7%,达到 1090.5 元,同时,全球月活用户突破 5 亿,显现其互联网业务的持续扩张

然而,尽管业绩符合基本预期,但市场对小米的未来发展充满担忧。股价在财报公布后出现大幅下跌,跌幅达到 6.96%。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受全球供应链压力影响,小米三季度的全球出货量同比下降 5.8%,达到 4390 万台,导致整体收入出现环比下滑;另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小米的财务表现也受到一定冲击,利润出现明显下滑。

利润下滑的深层原因

官方披露,小米利润受到影响,主要源于两大因素:一是公司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仍处于早期投入阶段。目前,旗下全资电动汽车子公司已拥有超过 500 名成员,但预计 2024 年上半年才能开始量产。二是受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小米的部分长期投资以公允价值计入,出现了未实现的亏损状态。

在财务报表中,关于投资亏损的部分格外引人关注。小米的投资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的长期投资,包括股权投资和优先股投资;另一类是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主要涉及公司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联营和合营企业。举例而言,小米虽然持有爱奇艺 6.2% 的股权,但由于其是主要股东之一,仍按照权益法反映投资收益或亏损。

实际上,小米的投资组合容纳了超过 127 家企业,累计账面价值约 591 亿元人民币。今年三季度,受全球宏观经济和行业整体氛围不佳的影响,小米在公允价值计入的长期投资出现了亏损,其中上市公司亏损约 35 亿元,部分由非上市企业估值增长抵消。整体来看,按公允价值计入的投资在三季度的变动为 -19.76 亿元,与去年同期的正收益 34.17 亿元、二季度的 41.65 亿元相比,亏损压力明显增加。

投资方向与布局策略

小米的投资布局主要分为两个层面:横向的生态链投资和纵向的产业链投资。横向投资以小米 AIoT 平台为核心,采取“引入高性价比硬件供应商、强化供应链体系”的策略。公司通过入股和管理支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硬件生态,强化在智能家居、智能出行等场景的布局。

与此同时,纵向投资则关注核心技术突破及研发能力增强,例如,小米在半导体、自动驾驶等前沿领域不断布局。去年,全资收购 AMR 技术公司 Deepmotion,便体现了对自动驾驶技术的投入。此举旨在为未来的智能汽车开发打下基础,提高自主研发话语权,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在近期的财报中,小米也披露了两项重大收购:一是 7 月全资收购紫米(Zimi),加大移动电源及智能配件领域的布局;二是 9 月收购深动科技,进军自动驾驶技术。雷军强调,深动科技在感知与定位方面拥有核心优势,将成为公司未来智能汽车战略的重要推手。这些动作显示,小米正积极调整投资策略,从单纯追求低成本供应逐步转向核心技术自主,力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投资风险与未来挑战

然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是小米面临的重大挑战。受中概股整体调整影响,科技互联网行业的震荡尚未结束。今年以来,相关企业股价持续低迷,部分依赖小米投资的企业也未能幸免,如声网、怪兽充电、趣头条等持续表现低迷。这不仅影响了小米投资资产的估值,也让其财务预期变得更加复杂。

与腾讯相比,小米的投资风格更为低调、分散。腾讯在过去几年建立了庞大的投资帝国,通过投资流量大户企业实现资源整合,且给予被投企业很高的自主权。而小米则偏向以较低控股比例“点滴布局”,通过投资强化生态与国产技术供应链,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小米此次在深动科技的投资,标志着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与以往更多采用“点水式”投资不同,此次的全资收购显示了其在核心技术自主上的决心。未来,小米需要在保持创新和成本控制的同时,应对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适应科技行业快速变革带来的新挑战。

总结来看,小米的投资布局虽然带来了短期压力,但也彰显了其在科技行业深耕的战略意图。如何平衡风险与回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或将成为其未来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