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与杭州的机器人较量背后的故事

10次阅读

共计 11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华强北,人流涌动的步行街上,众人聚集在一台正在行走的机器人周围,用手机记录这一刻。这个名为“众擎”的人形机器人,凭借其灵活的动作,迅速成为社交媒体的焦点,引来围观者的惊叹与质疑。

这场景不仅仅是一场街头展示,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跨城竞争的缩影。“听说宇树要开箱”,一位商家无意间透露一则消息,宇树机器人到货的开箱仪式吸引了大量关注,紧接着,“众擎”也迅速参与竞争,展现其技术实力。

众擎与宇树在产品定位上十分接近,价格上两者之间只有一线之隔。宇树的 G1 售价 9.9 万元,而众擎的 PM01 商用版本则低至 8.8 万元。两家公司都在致力于商业和教育市场,分别展现各自的技术魅力。此外,两家公司的创始人背景也有相似之处,均对机器人领域有深厚的技术积累。

资本市场的关注也给予了这场竞争新的动力。宇树的投资热度早已相当高,而众擎最近也获得了丰厚的投资,展现了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活力与潜力。

过去一年中,随着人工智能和硬件的结合,全球各地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纷纷投身人形机器人领域。然而,尽管有资本的推动,机器人的“大脑”技术仍待解决,供应链的成熟让成本大幅下降,但依然未能完全应对相关技术挑战。

随着竞争加剧,各城市纷纷推出扶持政策,力争培养本土的科技发展,就像政策中提到的,“错过了宇树,又错过了 DeepSeek 的深圳”,北京、上海、杭州和深圳等地相继出台了身智能政策,从资金到人才,全方位支持本地企业。

然而,面对技术与制造的挑战,目前没有任何一座城市能独立控制人形机器人的全产业链。比如,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往往分散在全国不同地区,各城市都有不同的强项,深圳的优势主要在于供应链的完整性和制造效率,而北京则享有算法与基础研究的人才优势。

对于现阶段人形机器人企业而言,整合全国资源至关重要。宇树科技已在多个城市设立新公司,积极参与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科技从业者普遍意识到,深圳和杭州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相辅相成,彼此在创新与制造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但人形机器人的量产依然是个难题。尽管研发和科技推动着行业的发展,真正的市场标准尚未建立,商业模式也处于探索阶段。一个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需要耗费数千万,尽管订单需求逐渐增多,量产的规模依然困难重重。

市场需求固然存在,但过于乐观的预期也让一些商家忧虑。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依旧局限于研发和教育,商业化尚需时日,“机器人做家务或幼儿照料,是在五年以后的事”,有人如是说。

现阶段,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技术路线和行业标准未能统一。各自小批量生产阶段的问题相对容易应对,但在扩大规模前,未制定统一标准的现状则是一大障碍。产业内对于国家层面推进制定统一标准的期待显而易见。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标准,或许是推动机器人行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各城市之间的竞争,不过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谁能在这场动荡中脱颖而出,仍需拭目以待。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