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跻身千万人口城市,谁将是下一个?

7次阅读

共计 170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长三角地区又添一座“双万”城市。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 年末,合肥常住人口达 1000.2 万人,正式成为“千万人口城市”,全国千万人口城市增至 18 座。这是合肥继 2020 年 GDP 突破万亿后又一重大跨越,也是长三角地区第四座“双万城市”,全国第 16 座实现“万亿 GDP”与“千万人口”双指标的城市。

“双万”为何成为众多城市追逐的目标?本质上,“双万”意味着城市经济实力与人口规模达到新量级,是综合竞争力的体现。万亿 GDP 代表强大产业基础与经济活力,千万人口意味着强大吸引力与集聚效应。

合肥三年增长 53.7 万人

合肥从被称作“中国最大县城”到成为“双万”城市,堪称逆袭。过去说起安徽,很多人只知芜湖、安庆,合肥长期被低估。2001 年合肥 GDP 仅 363.44 亿元,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排名垫底。

合肥积极探寻发展新路,2005 年提出“工业立市”战略,2007 年构建起汽车、家电、装备制造三大支柱产业。2011 年家电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但合肥未满足于此,从 2008 年与京东方合作,到精准布局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赛道,引进长鑫、蔚来等企业,合肥因精准投资眼光被称作“最牛风投城市”。

新兴产业崛起是合肥逆袭关键。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合肥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成绩显著,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吸引省内人才回流。产业配套完善,提供全链条就业机会。生活成本优势和政策倾斜也是人口回流关键因素,合肥房价、物价亲民,作为省会获政策支持,吸引大量省内人口涌入。

合肥人口吸引力增强从数据可见。2022 年末常住人口 963.4 万人,较上年增加 16.9 万人,人口增量全国第三;2023 年末增至 985.3 万人,增量跃居全国第一;2024 年再增 14.9 万人,年末达 1000.2 万人。2025 年合肥计划升级引才策略,开春市领导带队赴多地揽才,经开区举办云聘会,提供购房保障。据规划,到 2035 年合肥常住人口将超 1300 万人,实际服务人口超 1500 万人。

温州距离千万人口最近

合肥跻身千万人口城市后,谁将是下一座千万人口城市引发讨论。目前全国 13 座城市常住人口在 900 万至 1000 万区间,温州、宁波、佛山、南京四座城市人口规模突破 950 万大关,构成冲击千万人口第一梯队。

温州是离千万人口最近的城市,2024 年常住人口达 985.2 万人,比 2023 年增加 9.1 万人。2020 年温州就提出打造千万级常住人口城市战略,2022 年公布中长期规划,目标是到 2025 年常住人口超 1000 万。但目前温州距千万人口仍有 14.8 万差距,今年实现目标压力不小。

宁波近年来常住人口也持续增长,从 2020 年的 940.43 万人增至 2024 年的 977.7 万人,4 年增加 37.27 万人,年均增长约 9.3 万人。不过宁波吸引人口流入面临压力,因身处长三角,与上海、杭州等城市相比,在资源吸附、产业辐射及政策倾斜等方面无明显优势,对省外人口吸引力较弱。王鹏认为,宁波未来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

佛山以制造业为主,民营经济繁荣,大量产业工人带来人口增量;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在教育、医疗、科技等公共服务资源方面优势显著,近三年年均人口增量约 5.6 万,区域辐射力强。

常住人口处在 900 – 950 万区间的城市有南阳、济南、潍坊、沈阳、邯郸、长春、保定和徐州。这些城市人口发展态势不同,南阳、保定总人口曾超千万,后因人口流失跌破千万且呈下降态势;济南、沈阳、长春等省会城市依托行政资源优势,人口稳步发展。济南通过强省会战略,新增青年人才数量年均保持“15 万 +”增长,人才资源总量突破 284 万;沈阳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推动人口集聚。

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关键期,产业竞争力成为决定城市人口规模的核心变量。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从 2022 年开始未公布相关数据,其曾是东北唯一千万人口城市,2021 年常住人口首度跌破 1000 万,为 988.5 万人。不过近年来受益于文旅产业发展,常住人口迎来反弹,2025 年 3 月 5 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委书记于洪涛透露,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哈尔滨常住人口增加了约 8 万人。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