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如何逆袭成为长三角第四座“双万之城”?

8次阅读

共计 1137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长三角地区新一轮的人口竞争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而安徽省最新的人口统计结果无疑引发了广泛关注。根据数据,合肥以新增 14.9 万常住人口的成绩率先突破千万人口大关,这一成就使其超越了宁波、温州、南京和徐州等传统强市。

截至目前,合肥已经与上海、杭州、苏州共同跻身长三角‘双万’城市行列,即 GDP 超过万亿元人民币且常住人口突破千万。这一里程碑式的进展不仅显著提升了合肥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更彰显了其作为科创中心的独特地位。

回顾过去,合肥曾长期处于长三角地区的边缘地带。作为安徽省会,它的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然而,近年来的发展轨迹却令人瞩目。特别是在 2023 年,合肥以 21.9 万的人口增量荣登全国人口增长榜首,领先于杭州和南京这样的老牌强市。随后在 2024 年,合肥再次以 14.9 万的增长幅度巩固了自己的领先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快速增长并非偶然现象。虽然有人认为这得益于 2011 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合肥合并了巢湖市的部分区域,但实际上,这一过程更为复杂。在 2012 年底合并完成后,合肥的常住人口仅为 757.2 万,低于同期的温州、南京和宁波等城市。然而,仅仅十余年的时间,合肥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常住人口突破千万,其中绝大多数新增人口来自外部迁移。

创新驱动的发展策略

合肥之所以能够实现如此快速的发展,与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了四个未来的重点产业方向: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和 6G 技术,而合肥已经在这些领域展开了积极布局。

尤其是在量子科技领域,合肥的表现尤为抢眼。据统计,合肥拥有超过 70 家量子科技相关企业,位居全国首位。这种前瞻性的产业布局不仅帮助合肥占据了行业发展的制高点,也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科技创新的道路充满挑战。对于那些试图模仿合肥模式的城市来说,如何有效管理风险是一个关键问题。合肥的经验表明,成功的秘诀在于既敢于尝试,又善于控制风险。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引导基金,合肥精准地选择了最有潜力的企业进行支持,并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实现了资本与产业的有效结合。

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合肥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进度相对滞后,目前总运营里程仅为 231.8 公里,远不及同级别城市南京的一半。这种基础设施的不足可能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吸引力。

此外,合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作,以促进整个安徽省域的均衡发展。通过优化交通网络,合肥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作为区域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更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总体而言,合肥的成功案例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经验。无论是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增长,还是通过优化公共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合肥都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