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国外贸新格局:深圳亮眼突破 杭州跨境电商引领

9次阅读

共计 1970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2023 年,尽管外需疲软和价格下行等困难重重,我国外贸整体仍实现了增长,表现超出预期。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全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微增 0.2%,但各地表现分化显著,部分城市正在经历转型和调整。

曾经的外贸黑马,如郑州,因订单减少和产业转移出现明显下滑;苏州面对全球形势变化努力谋求新转型机会。与此同时,一些省市逆势增长尤为可圈可点。沿边省份广西、新疆、黑龙江和内蒙古进出口均大幅增长;城市方面,杭州和深圳分别以 6.1% 和 5.9% 的增速登顶前十,杭州还跨越重庆、成都、天津等城市进入全国前十。此外,金华、连云港和芜湖等城市也表现亮眼。

深圳:出口驱动下的全面开花

深圳的外贸增长尤其引人注目,呈现出明显的下半年加速态势。年初其外贸增速仅 3.7%,低于上海和北京,但到第三季度,增速加快至 7.3%,重新夺回全国第二的位置。全年增长率达到 5.9%,高于上海 0.7% 的增速。

深圳之所以韧性十足,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出口贸易。该市连续 31 年位列全国出口额第一,2023 年出口额突破 2.4 万亿,同比增长 12.5%,而进口出现了 4% 的下降。

机电产品成为深圳出口增长的核心,占出口总值 72.6%,增幅 7.9%。传统电子产品如电脑、手机和集成电路都实现稳健增长,尤其集成电路增长高达 21%。虽然全国消费电子行业同期出口普遍下滑,深圳却表现逆势增长。

这与深圳产业链完整、多头企业发力密切相关。深圳不仅拥有众多龙头企业,还不断涌现新亮点,如传音通讯的国际扩张显著。传音去年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近 9500 万台,占全球市场 8.1%,排名第五,第四季度甚至超过 vivo 跻身全球第四。传音立足非洲及南亚市场,其深圳泰衡诺工厂专注中高端机型的研发和生产,产品全部出口。

此外,深圳在新能源三大类产品——锂离子电池、电动载人汽车和太阳能电池上的出口增长迅猛,分别增长 19.4%、273.9% 和 32.1%,合计金额达 824 亿元。尽管规模尚未达到上海水平,但优势明显,锂电池出口全国仅次宁德,电动汽车出口则位列第三。

新能源产品虽占比不大,但其产业链积极影响深远,未来增长潜力广阔。比如电动汽车领域,预计比亚迪 2024 年出口量或达到 60 万辆。

杭州:跨境电商引领外贸新动力

作为电商大市,杭州凭借跨境电商快速增长成为外贸新亮点。被誉为“出海四小龙”之一的速卖通、SHEIN、TEMU 和 TikTok 不断刷新全球用户和月活数据,为杭州跨境电商创造了良好氛围。2023 年前 11 个月,杭州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达 1248 亿元,同比增长超 20%,出口额增长近 26%。

杭州早在 2016 年就启动跨境电商发展,成为全国首个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早期与亚马逊、谷歌、eBay 等全球巨头合作,推动跨境电商蓬勃发展。如今,杭州集聚了超过全国 2 / 3 的跨境电商平台,全球物流巨头马士基也在杭州设立中国首站。

与此同时,杭州形成了 16 条特色跨境产业带,产业集群为跨境电商输送稳定供应链和商品资源。例如萧山“新塘羽绒跨境产业带”就曾成为推动外贸转型的先行者。目前,杭州注册的跨境电商品牌企业达 832 家,注册商标 4371 个,拥有 46 家独角兽及准独角兽企业,表现强劲。

金华:市场采购贸易带来爆发

同属浙江的金华,则依托义乌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外贸实现飞跃。金华 2023 年前 11 个月外贸增长率达到 16.9%,突破三个千亿台阶,成为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第七名,排名大幅提升。

义乌市场采购模式,即“1039 模式”,允许小额货物通过集货拼箱出口,降低了贸易门槛和成本。金华利用这一模式实现出口额近 3000 亿元,占全市出口的半数以上,义乌则占主导地位,出口额接近其总出口值的 77.5%。

腰部城市:依托主导产业实现快速增长

除了这些头部城市,一些腰部城市依靠特色产业实现了强劲的外贸增长。芜湖去年进出口总额达 1274.8 亿元,同比增长 40.6%,出口增速更是达到 63.7%,跻身全国前 50 强。安徽省整体外贸增速 7.8%,紧追河南。

芜湖的增长主要来自汽车产业出口,汽车出口占安徽省 23.7%,芜湖贡献超过 80%。当地奇瑞汽车去年出口同比增长一倍多,达到 83.7 万辆。巧妙的是,奇瑞更侧重传统燃油车出海,凭借在海外 KD 工厂布局及丰富经验,扎根俄罗斯和南半球市场,俄罗斯销量以 11.2% 份额排名第二。

连云港以 27.2% 的进出口增长位列前 50 城市第二,石化产业是背后支撑。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投产带动工业产值和进出口增长,原油进口资格提升促进进口增长。尽管出口下降 8.6%,但进口上涨 48%,使整体持稳。

结语:多元化策略助力外贸稳定增长

总体来看,城市外贸增长的关键仍是依托优势产业及创新模式实现多元化发展。传统计量工业与新兴产业、新贸易模式携手带来活力。展望 2024 年,尽管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我国经济向好的长期趋势未变。各地需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找准突破口,迎接机遇,稳步前进。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