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1009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3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近年来,安徽经济增速迅猛,被誉为全国区域发展的佼佼者。然而,内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合肥“一城独大”的背景下,安徽亟需其他城市站出来,分担经济压力,推动全省均衡发展。
作为安徽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芜湖肩负着“带动皖南、辐射全省”的重任。近日,芜湖与宣城两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围绕芜宣一体化发展展开座谈,标志着这一长期讨论的议题正逐步走向深入。
芜宣一体化并非新概念。早在 2021 年,安徽省“十四五”规划中就明确提出促进芜宣一体化。但此次省级文件进一步强调了“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显示出更高的重视程度和执行力。
芜湖和宣城两市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不仅同属皖南地区,还同为南京都市圈和 G60 科创走廊的重要成员。这种天然的联系为两市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渊源与现状
从历史来看,芜湖和宣城曾长期属于同一行政区划,无论是明代的宁国府,还是民国时期的皖南行署,都显示了两地深厚的历史纽带。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两地各自独立发展,但在交通、文化、产业等方面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
近年来,两地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合作尤为显著。2021 年,由芜湖和宣城共同出资建设的芜宣机场正式通航,这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皖南地区的航空服务能力。此外,G5011 芜合高速芜宣机场互通的开通,进一步缩短了两地间的通勤时间,形成了便捷的“半小时交通圈”。
产业合作与创新驱动
产业合作是芜宣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芜湖以汽车产业闻名,尤其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表现突出。而宣城则依托其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优势,迅速崛起为安徽省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宣城已有 700 多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年产值超过 850 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 425 家。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与沪苏浙地区的紧密合作,尤其是参与长三角的跨区域产业协作。
与此同时,芜湖也在积极推进“六个之城”建设,其中“创新之城”位居首位。芜湖在过去三年中,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累计前进了 10 位,成为长三角地区进步最快的创新型城市之一。
挑战与展望
尽管芜宣一体化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实现两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共享,如何推动产业的错位发展,以及如何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未来,芜宣一体化有望在交通、产业、生态等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深化合作,两市不仅能够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还能为整个安徽乃至长三角区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