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万亿后,泉州如何借力厦门实现新跨越

21次阅读

共计 120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4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泉州迈进万亿俱乐部的背后

2020 年,泉州首次突破万亿元 GDP,达到 10158.66 亿元,经济实力稳居福建第一。作为福建经济的龙头城市,泉州连续 22 年领先全省。然而,随着福州也于同年突破万亿门槛,泉州的领先优势开始缩小,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升级步伐明显放缓,制造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成为限制其进一步突破的瓶颈。

区域协调发展下的“闽南三角”

福建省曾明确提出以福州、厦门、泉州和漳州为重点发展区域,推动区域城市联盟。2003 年,厦门、漳州、泉州三市启动城市联盟试点,试图通过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泉州以民营经济闻名,厦门则是国家经济特区拥有强大的港口和服务业基础,漳州则侧重于农业经济。

然而,三市虽然被视作“经济金三角”,但长期以来缺乏深入协调机制,导致合作进展缓慢甚至停滞。泉州与厦门在城市主导权与合作方式上的分歧较大,限制了整体协同发展。

泉州积极拥抱“跨江发展”新战略

面对自身产业升级的压力和经济结构瓶颈,泉州提出推动“跨江发展、跨域融合”战略,特别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将厦门提及多次,表达了加强合作、迈向更深层次同城化的决心。泉州开始寻求与厦门的深度联动,不仅仅是经济体量的扩张,更是制造业与高端产业链的有效衔接与优化。

随着厦门港土地资源紧张及成本上升,当地产业逐渐向泉州等周边城市溢出,泉州凭借更宽广的土地和较低的成本,吸引了大量光电等制造业巨头投资,形成了以泉州南安、安溪为代表的产业“飞地经济”。

制造业优势与人口吸引力的挑战

泉州以第二产业为经济主体,工业投资同比增长显著,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达到 32.4%。然而,“工业城市”的标签也带来了人口增长乏力的困境。过去十年泉州的人口增长缓慢,且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显示其在城市软环境和综合吸引力方面存在短板,相比之下,厦门在人才和服务业吸引力方面具备明显优势。

合作共赢,从软环境到总部经济

专家建议泉州应借助厦门在教育、医疗、总部经济等领域的优势,加速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软环境。当制造业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和产能的同时,可考虑将研发、商务等环节向厦门转移,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同时,厦门也需调整发展思路,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实现区域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两市的合作潜力巨大,如泉州的重要产业石油化工是否能吸引厦门石化企业参与投资,既促进产业升级,也扩大区域经济辐射效应。破除行政壁垒,推动跨区域交通便利,是实现同城化进程的重要保障。

展望未来,实现区域共赢

从历史的国际贸易港到现代经济特区,泉州与厦门的发展轨迹有着深厚的联系。如今,在区域竞争格局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泉州主动拥抱厦门,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积极推动“跨江发展”,不仅是泉州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福建打造强大都市圈、提升整体竞争力的战略需要。

只有加强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才能为整个闽南都市圈创造更大活力。城市不能孤军奋战,只有整体区域的崛起,单个城市的发展才能更具持续动力和广阔空间。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