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中年投资人焦虑,解锁财富增长密码

4次阅读

共计 19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前几日与一位券商分析师朋友喝咖啡,他突然发问:“你觉得 B 站、泡泡玛特和元宇宙,有何共同点?”我一时语塞,思索良久,除了“估值高、受资本市场青睐”,实在找不出太多共性。难道投资圈又有新动向?

分析师朋友笑道:“它们都是向中年投资人贩卖焦虑的典型代表。中年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等,最怕跟不上年轻人的思维,被时代甩在身后。你越强调‘年轻人热衷这个’,他们越会因恐惧而跟风买入,抬高相关公司估值。”

细想之下,确有道理。两年前我做分析师时,去大型公募基金路演,对“云游戏”“MCN”等热门概念最感兴趣的,正是中年基金经理。忽悠他们很简单,只需反复强调“这是未来趋势,你不懂”。而年轻的研究员、助理则不好忽悠,他们懂的多,且自身就是年轻人,容易反驳。所以,资深分析师习惯直接找投资总监,这类人往往喝茅台、抽电子烟、开特斯拉,但不玩游戏、不看短视频、对元宇宙一无所知,一忽悠一个准。

投资圈的权力多掌握在 40 岁甚至 50 岁以上的中年人手中。正规投资机构等级森严,研究生毕业入职一般 25 岁,当上基金经理通常三十多岁,资深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往往 45 岁往上。不仅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亦是如此;不仅中国,欧美也一样。

中年投资人有权、有钱、有地位,却唯独缺少时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让他们精神脆弱、心烦意乱。他们玩游戏最多玩玩《王者荣耀》,看视频也只看热门综艺和大剧。他们敬业、爱学习,却没时间精力去了解新鲜事物。

这种掌握资源却没时间学习新事物的中年投资人,最害怕看不懂年轻人,被时代淘汰。这种焦虑如影随形,刻骨铭心。过去十多年,因不懂年轻人而被淘汰的例子屡见不鲜:腾讯市值超越三大电信运营商之和,曾经卖 QQ 秀的公司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中国公司;B 站超越爱优腾,后三者精心准备的“超级 IP”“头部作品”被 B 站的 PUGC 打得大败;国产二次元游戏从 2016 年起步,短短 3 – 4 年便诞生了《明日方舟》《原神》等原创大作;泡泡玛特从购物中心的自动售货机公司,成长为千亿估值的独角兽,只用了 5 年多;元气森林、钟薛高等新国货快消品迅速崛起,令人目不暇接。

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中国尤甚。“世代更替”在发达国家或许需二三十年,在中国却只需三到五年。过去十年,中国 PC 互联网红利未消,移动互联网红利又至;移动互联网红利未尽,“新零售”“新消费”又火热起来。风口变幻频繁,风速极快,能跟上节奏已属不易,哪有时间判断风向?

与互联网和 IT 圈相比,投资圈还算幸运,至少没有 35 岁失业的普遍现象,50 岁左右的管理层大有人在。然而,投资圈的内卷也很严重,优质资源和岗位有限,新一代年轻人不断涌入。想在投资机构高管位置退休并非易事,这也加剧了焦虑。

中年人的焦虑远超年轻人。年轻人最大的资本是年轻,有无限可能,能拼搏、能熬夜、能牺牲个人生活,且不受无形社会关系束缚。而中年人失去社会资源便失去一切,“被时代潮流抛弃”是他们无法承受的代价。

不仅投资机构的中年人有焦虑,互联网大厂做战投的人乃至公司高层也如此。据说某互联网大佬每晚听一小时网络小说广播,另一位大佬每周让人教玩一小时游戏,可见其焦虑程度。

在中国当代社会格局下,中年男人虽为公司与家庭的顶梁柱,却缺乏自信:对自身消费能力没信心,有“中年男人的购买力不如狗”的段子;对自身文化品味没信心,不敢从消费者主观视角评判内容产品和品牌消费品;甚至对自身专业能力也没信心,投资圈尤为明显,朝不保夕的心态常见且易传染。

市场上对中年人友好的消费赛道寥寥无几,如白酒。其他消费细分行业,从游戏到短视频,从美妆到运动装备,从精品咖啡到连锁奶茶,都对中年投资人不友好。不涉足这些赛道可能代价高昂。

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投资人总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急于下结论、一窝蜂涌入,而不是观望。在投资机构工作过便知,专业投资人没有“靠边站”的资格:二级市场,基民看重季度乃至月度排名,排名不佳便会遭唾骂;一级市场,投不出去就没有管理费,下期基金募集也无从谈起。

一位一级市场投资人曾无奈叹息:“投资业绩提成鲜有人拿到,管理费人人可得。我哪怕投几个贵且不靠谱的项目,也比不投强。”更多投资人则“看不透”,二级市场的焦虑更具影响力,会传导至一级市场。如 2019 – 2020 年的 MCN 概念,本已在一级市场无人问津,却被 A 股上市公司炒热;正在进行的元宇宙概念亦是如此,四年前热度已过的 VR 设备厂商纷纷谋求高估值。

当面对掌握大量资源、眉头微皱的中年投资人时,创业者、天使投资人或中介机构应看到他们眼中的焦虑与骨子里的不自信。理解“错过下一个腾讯 / B 站 / 泡泡玛特 / 元气森林”是他们的噩梦,并最大限度利用这种恐惧。此时只需说:“我们公司深受年轻人喜爱,Z 世代在此大量消费,反正你们不懂,快投资!记住,现在不投,几年后你们会哭着以十倍估值求投。”至于公司能否存活几年,谁又在乎呢?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