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投资的真相与教训

12次阅读

共计 2153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6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投资圈,跟风早已成为一大公开的“玩法”。过去或许是不够专业,现在则可能是不得已的选择。在 VC 和 PE 这个行业里,要不跟风,几乎难以存活。回想 2015 年,那会儿创业热潮正盛,投资人纷纷跑去做创业咖啡。那时,国内的众创空间和创业咖啡还不多,规模不足 20 家,但得益于政策扶持和资本推动,到了 2016 年,已经遍布全国,各地开了超过 1.6 万家。中关村的街道上,也陆续出现了很多咖啡店,最有名的莫过于“总理咖啡”——3W。这个品牌由一众互联网资深人士股东支持,比如去哪儿的庄辰超、学而思的曹允东、盛大无线的高波等,明星投资人也包括腾讯的曾李青、新东方的徐小平、红杉资本的沈南鹏、北极光的姜皓天等。伴随着总理咖啡和明星投资人的助力,创业咖啡、孵化器模式一时间火爆,成为大热点击的“风口”。

2013 年,3W 拿到了弘道资本和真格基金数百万的天使轮投资。两年后,又获得了京东数科等的 A 轮融资。风口一开启,不断向全国辐射,孵化器的数量飞速增长,甚至一度突破万家。然而由于缺乏稳定的商业模式,盈利困难,除了依靠政府补贴和“二房东”式的买卖,难以持续发展。到了 2017 年左右,创业咖啡和孵化器纷纷倒闭或关停,这轮火热的风口也逐渐退去。

这些年,投资人也在不同的风口跌了不少跟头。风口来时,拼命追逐,风口散去,只剩一地鸡毛。统计显示,真正用心看行业的少数,99% 的投资者都在盲目跟风。雷军曾说:“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这句话也成为投资圈的经典写照。如今,不仅创业项目如此,机构投资者也是如此。近年来,多个“风口”吸引大量机构加入,但风一旦过去,项目估值水涨船高,随之而来的常是泡沫破裂。基金通常采取“橄榄球形”策略——最尖端的部分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中间稳定的项目则保证整体收益平衡。但如今,这种策略已难以为继。许多机构开始专注于细分行业,成立行业基金,比如教育、医疗、消费,但当行业景气度下降,投资机遇就会骤然减少,许多基金面临清盘或亏损的风险。

跟风的根源其实很简单:人性使然。看到行业热潮,早期入场者赚得盆满钵满,谁不心动?例如 P2P,崛起之时无数投资者蜂拥而入。可不同于 P2P 类的淘金游戏,投资行业本身具备高度专业性。早年,由于人民币基金发展时间较短,投出的大多是 IPO 差价,缺乏深度行业研究。随着市场成熟,越来越多大机构开始重点布局,建立行业线,通过设立行业专项、逐步前移投资阶段,追求稳健回报。行业逐渐出现二八分化:大机构掌握大量资本,争夺优质项目,中小机构则难以获得话语权,甚至难以完成募资。如今,许多早期投资项目的成本越来越高,价格水涨船高,小机构因资金有限,处境愈发艰难。大机构为了争抢项目愿意付出更高的代价,而中小机构只有被边缘化的份儿。那些没有明星项目、引人关注的基金,确实难以吸引 LP 资金,更不用提让 LP 满意的优异业绩。比如共享经济中的 ofo,自从连续 11 轮融资以来,不无盼头,但最后迎来的却是败局。2016 年,戴威刚出校园,便在北京中关村的核心地段租下写字楼,开启了 ofo 的辉煌。那时的投资,从天使到 PE,早期都还算理性,小额投资期待成长。2014 年,唯猎资本领投,随后弘道资本加入,融资逐步扩大。ofo 的逐步铺展开校园覆盖,吸引了多家投资机构的关注,包括金沙江、真格等。一时间,资本纷纷涌入,共享单车市场火爆非凡。投资机构的竞逐,将 ofo 推上风口,也催生同样火热的摩拜单车。这两个巨头的争夺,似乎预示着“市场只容得下一家”。结果市场瞬间变得血腥起来,摩拜被美团收购,ofo 的融资也在 2018 年前后终止,资本退出后,企业陷入死局。这场疯狂的追逐,暴露出盲目投钱背后的巨大泡沫。没有盈利能力的共享单车,仅靠资本输血,最终难以为继。曾经“阔绰”的融资,变成了泡沫碎裂的泡影,盲目追风的投资,最终只能靠“输血”维持。在资本的驱动下,短期崛起的共享单车,逐渐走向崩溃。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新消费领域:许多赛道被人为制造的“风口”带动,投资变得盲目。从烘焙到美容,从网红品牌到直播带货,热点追逐之余,缺乏基础的盈利支持。用几个早期成功的例子来映衬:老干妈等传统品牌,没有融资也能长盛不衰,而如今通过“网红 + 营销”的新品牌,流量成本高得惊人。当流量红利逐渐枯竭,没有盈利支撑的品牌,未来可期?类似早年的在线教育行业,亦是如此。资本蜂拥而至,融资额大增,但受政策收紧后,泡沫一下子破裂。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在线教育融资金额超过了前几年的总和,但随之而来的,又是早期项目的阵痛。医疗行业温度持续升高:去年,融资总额超过 2000 亿,市场泡沫日益膨胀。许多项目不断获投,估值虚高,但实际转化为市场价值和回报却令人担忧。行业乱象丛生,甚至出现“倒灌”现象,很多机构在等待下一个风口。整体来看,盲目跟风、盲目投资的现象仍未根除。投资理性和独立思考,变得更加重要。长期看来,只有少数优秀的投资人和创业者,才能在这场资本的游戏中立足。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还很年轻,起步不过二十余年,大量机构的兴衰沉浮,也证明了“盲目跟风”难以成为长远之计。行业的分化逐渐清晰:一些机构走向专业化、垂直深耕,而那些只会投项目、不懂行业的,必定被淘汰。未来,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拥有独特的逻辑,才是生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在资本的激烈角逐中,占据一席之地。

正文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