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计 4356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11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多次传出即将上市的消息后,Keep 终于递交了招股书。2 月 25 日晚,Keep 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冲刺互联网健身第一股,联席保荐人为高盛和中金公司。
资料显示,这家颇受关注的线上健身平台,成立于 2014 年底,截至上市前拿了 9 轮融资,投后估值达 20 亿美元。但在 2019 年底,Keep 前员工发文曝出公司裁员、多条业务线解散以及多家线下门店关闭的消息。
疫情到来后,大量户外健身用户涌入 Keep,公司重回增长航道。即便如此,Keep 也一直未能实现盈利。2019 年、2020 年,其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 3.66 亿元、1.06 亿元。
2021 年前三季度,进入上市前的准备期,Keep 加大了“烧钱”力度推动用户增长。但净亏损也同步增加,2021 年前三季度 Keep 经调整净亏损为 6.96 亿元,同比大幅扩大约 4380%。
目前,Keep 的营收主要来自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自有品牌以及广告和其他服务。在营销开支激增之下,2021 年 Keep 平均月度订阅会员数量同比增长 73.7%,但营业收入增幅仅有 41.3%,且毛利率有一定下滑。
有分析认为,Keep 在商业变现方面存在压力,一方面公司的营收增加对营销有着较高程度的依赖度,另一方面在健身这样的弱需求面前,平台用户付费意愿并不强。
疫情带动 Keep 用户增长
Keep 创始人王宁,因一次失恋成就了创业契机。
据报道,1990 年出生的王宁,2014 年毕业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毕业时因为自身太胖失恋,便下定决心减肥。
凭借网上搜集来的资料,王宁用短短 7、8 个月时间,成功从 180 斤瘦到了 130 斤。这一成功减肥经历,让王宁成了周边好友争相请教的对象。
但问的人太多了,让王宁感觉疲惫,“你每天见到人说的都是同样的话。”于是从那时起,王宁开始萌生出做一款 App 的念头。
2014 年 7 月,刚刚毕业的王宁拿到了泽厚资本的 300 万元天使投资,随后 10 月中旬和 3 个猿题库实习期间认识的同事,在朝外 SOHO 的一间办公室开始写代码。
2015 年 2 月,Keep 应用程序正式上线,此后成长迅速。媒体多次应用的一组数据是,突破 100 万用户,Keep 只用了 105 天;1000 万用户不过花了 289 天;1 亿用户则花了 921 天。
这背后,除了 Keep 的定位跳出了传统的工具类应用范畴,蕴藏着社交基因的因素外,王宁在猿题库实习期间学到的运营手段也功不可没。
据悉,在猿题库的实习期间,王宁经历了这家公司从无到有的创业阶段,他做过运营、策划、管理等各项工作。
由于猿题库创始人李勇来自网易,猿题库的运营团队中有不少网易出来的“牛人”,他们擅长的就是基于新闻敏感前提下的社交传播。
深谙其道的王宁,凭借一句引发白领人群共鸣的“自律给我自由”Slogan,让 Keep 完成破圈。而伴随着用户疯狂增长,Keep 在融资市场也斩获颇丰。
天眼查显示,Keep 的运营主体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在 2015 年和 2016 年分别各开展了三轮融资活动,投资方涉及 GGV、纪源资本、BAI 资本等。
2016 年 8 月,Keep 迎来了一个重要股东,在 C + 轮融资名单中,腾讯投资的名字赫然在列。王宁曾表示,腾讯投资在产品和资源上的支持对 Keep 的意义比金钱本身大。
然而,2018 年 7 月份 D 轮之后,Keep 的融资一度断档,直至 2020 年 4 月份,才迎来 E 轮融资。这期间,Keep 一位前员工撰文指出公司遭遇发展危机。
这篇名为《Keep 的困顿与终局》的文章称,2019 年 10 月,Keep 发生大裁员 300 人,员工福利缩水、办公室退租等瘦身动作。
此外,文章称 Keep 在业务增长方面遇到瓶颈,比如在用户留存、内容生产和商业化方面均面临危机,并将这些问题归结为 Keep 的业务增长遭遇瓶颈和变现渠道模糊不清导致。
尽管 Keep 官方很快否认了相关爆料,并称本轮人员优化幅度仅有 10%-15%,但据新浪科技,公司内部人士透露,2019 年底遭遇资金链危机后,Keep 一方面寻求融资,一方面进行裁员和业务调整,砍掉了无法带来收入的 AI 等部门。
不过,随着疫情突然到来,人们居家办公、生活时间变长,让主打线上 Keep 迎来快速增长。2020 年 3 月,Keep 日活用户规模大涨 60%,达到 613 万。
随后 Keep 顺利完成 8000 万 E 轮融资。2020 年底,Keep 完成 F 轮融资,此次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领投,高瓴资本、蔻图资本跟投,GGV、腾讯、五源资本、时代资本和 BAI 资本等老股东也追加了投资,融资金额 3.55 亿美元,对应公司投后估值约 20 亿美元。
根据招股书,2021 年 12 月 3 日,公司向天进贸易有限公司(工商信息显示,该公司注册地址位于香港)发行了 1349.78 万股 F - 1 系列优先股。
九轮融资后,Keep 的每股成本逐步提升。至上述 7000 万美元 F - 1 轮融资时,keep 的每股成本已提升至 5.19 美元。这个数字是 2015 年 6 月 A 轮融资时的 40 倍左右(当时每股成本为 0.13 美元)。
尽管目前王宁持股数量上不占绝对优势,却依旧掌握着话语权。本次发行前,Keep CEO 王宁过两家公司合计持股 18.61%,但通过超级投票制度享有 77.42% 的投票权。
此外,联合创始人彭唯、刘冬和文春鹏分别持股 2.26%、1.18%、1.16%;大股东 GGV 纪源资本持股 16.14%,软银通过 SVF II Calorie Subco (DE) LLC 间接持股 10.39%。
烧钱换增长,去年前 9 个月亏 6.96 亿
招股书称,Keep 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快速增长并以交付为导向的平台,为用户提供全面的健身解决方案,同时提供包括线上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和配套运动的产品等等。
其中健身内容方面,包括录播课和直播课两类,二者均由内部开发或由第三方(如达人和其他健身内容提供者)创建。公司也为 Keeper 提供会员服务以便使其获取定制化的内容,平台的会员渗透率由 2020 年的 6.4% 增长至 2021 年的 9.5%。
Keep 提供的健身设备有智能单车、手环、体重秤及跑步机,这些设备能够追踪和分析用户的健身行为,使平台得以改善健身体验。
配套运动产品方面,Keep 提供瑜伽垫、哑铃、运动服、护具和其他健身配件。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商品交易总额计算,平台是 2021 年中国最大的瑜伽垫品牌,市场份额为 14.9%。
围绕上述产品,Keep 构建起以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自有品牌产品以及广告和其他服务为基础商业变现模式。
从招股书来看,Keep 的收入由 2019 年的 6.63 亿元增长 66.9% 至 2020 年的 11.07 亿元,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止的九个月,其收入同比增长 41.3% 达 11.59 亿元。
在 2021 年前三季度的收入中,有 6.4 亿元收入来自 Keep 的自有品牌产品,占其总收入的 55.1%,收入占比较上年同期减少约 3 个百分点;3.8 亿元收入来自其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约占当期总收入的 32.8%,比上年同期提升约 2 个百分点;1.4 亿元来自广告及其他服务收入,则约占 Keep 总收入的 12.1%,比上年同期提升不足 1 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Keep 的收入有赖于公司的营销开支,这部分也占据其运营开支的最大部分。
在 2019 年、2020 年,Keep 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分别为 2.96 亿元、3.02 亿元,但到了 2021 年前 9 个月,该开支猛增至 8.18 亿元,占到同期收入的 70.6%。
Keep 在招股书中表示,这是因为公司战略性地增加了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以进一步获取、激活和留住用户。
相比较,报告期内 Keep 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1.94 亿、1.68 亿及 2.47 亿。此种情况下,尽管收入逐年增长,Keep 仍难逃亏损的命运。
据招股书,公司年度亏损由 2019 年的 7.35 亿元增加至 2020 年的 22.44 亿元;于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止的九个月,公司录得期内亏损为 24.58 亿元。据此计算,报告期内 Keep 的累计亏损达 54.37 亿元。
如果看经调整后的亏损净额(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财务指标),2019 年及 2020 年,公司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 3.66 亿元及 1.06 亿元。截至 2021 年 9 月 30 日的 9 个月内,经调整亏损净额为 6.96 亿元。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Keep 在 2021 年加大了“烧钱”换增长的力度,或是希望在上市前呈现出漂亮的数据。
但短期而言,公司为此付出了代价,一方面经营亏损巨幅上升,另一方面还牺牲了毛利率。招股书显示,2019 年 -2020 年及 2021 年前三季度,Keep 的毛利率分别为 41.1%、45.1% 和 42.6%。
长期来看,这种营销上的高投入能否持续,以及烧钱的效果和新用户在平台上的留存率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线上健身”模式背后暗藏隐忧
有投行人士认为,在资本市场上,相较于盈利,投资者更看重 IPO 企业的增长空间,有空间才有更多变现可能。
但据招股书给出的数据,Keep 的会员订阅或已面临增长天花板。
从用户数情况看,2020 年及 2021 年,Keep 平均月活跃用户分别为 2970 万及 3440 万;同期平均月度订阅会员分别为 190 万及 330 万。
于 2021 年,在提供年龄信息的月活跃用户总数中,平均约有 52.2% 来自中国的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约有 74.1% 的人年龄在 30 岁或以下。
与此同时,根据灼识咨询报告,Keep 的会员渗透率由 2020 年的平均值 6.4% 增加至 2021 年的平均值 9.5%,而 2021 年中国行业平均值为 4.8%。
由此可见,Keep 在 2021 年 9.5% 的渗透率水平,较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高出了一大截。
一般来说,同一市场环境下,在没有特殊因素的情况下,个别经营者的数据会朝着行业的平均值回归。这意味着,如果整个行业没有明显增长,Keep 的会员渗透率很难继续提升,可能已经进入瓶颈期。
除此之外,据招股书,2021 年 Keeper 在平台总共记录约 17 亿次锻炼次数。平均而言,每个用户在 2021 年每月记录 4.1 次锻炼次数,约等于是每周锻炼一次的频率。
可供对比的是,短视频 App 用户日均使用时长已经超过一个小时。有分析认为,Keep 的社区内容吸引力不足,在不锻炼时用户的使用会更少,这无疑会影响公司除了会员订阅之外的在线广告和实物销售业务。
这种商业模式上困境,按照上文中提到的《Keep 的困顿与终局》一文的总结,健身相比点外卖和购物,是一种弱需求。弱需求决定了 Keep 低打开频次,限制了其想象力。
当然,还有产品经理认为,Keep 的“线上健身”不是短视频那样令用户愉悦的 App,而是打卡健身、动起来减肥,这违反人类“多吃少动”的天性。
这种判断是否准确难以下结论,但 Keep 海外版 Peloton 在美国疫情政策放宽、实体健身场所恢复开放后,出现业绩增长显著放缓,市值缩水 400 亿美元,近期公司开启全球裁员,处于“卖身”边缘。
由于 Keep 与其商业模式相似,一些投资人担心,这一幕恐在国内市场重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