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otaxi的未来:谁在掌控方向?

6次阅读

共计 1615 个字符,预计需要花费 5 分钟才能阅读完成。

在 1894 年,阿尔弗雷德·瓦赫伦参加了世界上第一个汽车比赛,期间他把自己的汽车改装成了配有方向盘的设计,这也成为了历史上第一辆有方向盘的汽车。自此,不论汽车技术怎样进步,方向盘始终是汽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这一传统元素可能要被淘汰。

今年 4 月,在特斯拉的一次财报分析会上,马斯克提到即将在明年推出的 Robotaxi 将不再装备方向盘和踏板。同样,苹果在自动驾驶方面的进展也显示,他们的设计中同样不设方向盘。这一消息引发了业界的广泛讨论,大家纷纷开始思考方向盘为何成为自动驾驶公司关注的焦点。

方向盘的消失不仅仅是技术创新的标志,更代表着无人驾驶技术的进一步成熟。没有方向盘的设计,让汽车能够完全自主地驾驶,这是 L4 级别自动驾驶逐步过渡到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然而,Robotaxi 的商业化进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距离。

据 IHS 预测,到 2030 年,Robotaxi 市场的规模有望达到 1.3 万亿元,但目前来看,商业化的难度依然较大。市场报告普遍认为,Robotaxi 真正落地的时间至少要等到 2025 年。因此,现在的问题是:谁才能掌握 Robotaxi 商业化的方向盘?

首先,是技术问题。Robotaxi 的底层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完善。L4 级别及以上的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是影响 Robotaxi 商业化的关键。车载的自动驾驶算法、软硬件的整合都需同步成熟。通过对 Robotaxi 企业的实际路测情况跟踪,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其技术水平的高低。

一般来说,Miles Per Intervention(MPI)是衡量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的核心指标,接管间隔里程越长,说明技术越成熟。根据 2021 年数据,中国的 AutoX 在 MPI 指标上领先,达到 50108 英里,美国的 Cruise 为 41179 英里,滴滴则为 40744 英里。然而,要在数学上证明自动驾驶比人的安全性,所需的测试里程高达 110 亿英里,这个数字显然还很遥远.

其次,资金问题同样严重。Robotaxi 的商业模式需要进行无人化和规模化的量产。在任何地区,要让用户的打车体验良好,就必须确保足够的自动驾驶车辆投入市场。在这个冷启动阶段,资金投入是相当巨大的。根据相关研究,目前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所需的硬件,其成本可以想象得出低廉是非常困难的。

例如,通常需要 6 至 12 个摄像头、3 至 12 个毫米波雷达、几乎足够的激光雷达,以及 1 至 2 个 GNSS/IMU 和 1 至 2 个计算平台,这些都显著提高了制造成本。而通常情况下,成成本的商业模式并不是最优选择,不能忽视经济性的问题。

最后,运营能力也是关键。Robotaxi 的成功不仅依赖于技术和资金,其运营能力也影响着服务的可及性。对于想要通过 Robotaxi 为用户提供车辆服务的公司而言,如何降低空载率,提升使用效率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当前,我们看到一些 Robotaxi 企业在如祺出行及广汽的投资下,采用了铁三角模式,即车企、AI 公司与出行平台之间的紧密合作。车企负责制造,AI 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而出行平台则提供丰富的运营数据与经验。这有效地呼应了技术、资金和运营三大要素,但是否能真正实现盈利,仍需进一步观察。

在成本方面,虽然现阶段无人驾驶汽车的生产成本较高,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完善,自动化生产的成本有望逐渐降低。比如,百度的新型 Robotaxi 样车成本降至 25 万元,显著低于前一代的 48 万元,从而降低了产品的单车成本。

在监管层面,自 2017 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安全和政策的框架。在美国,随着自动驾驶事故的频发,监管逐渐收紧。在国内,法律法规的出台更是影响着无人驾驶的市场环境。不过,最近北京实施的一些新规为无人驾驶提供了一定的测试空间。

总的来说,Robotaxi 的商业化虽然充满了挑战,但其背后的变革潜力依然广阔。随着技术和政策的逐步成熟,Robotaxi 的未来或许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步清晰。

正文完
 0